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为师的文章 / 为师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以水和镜为师

文/蔡志忠

禅师将一杯水交给弟子,并说:“它是你的老师,努力跟水学习。”

弟子说:“跟这杯水学习什么?”

禅师说:“跟水学习如何面对不同的空间!无论把水倒进什么形状的容器,水便改为容器的形状,水永不抱怨空间改变。”

禅师再将一面镜子交给弟子,并说:“努力跟镜子学习。”

弟子说:“跟镜子学习什么?”

禅师说:“跟镜子学习如何面对不同时间!无论镜子面对什么情境,它都如实反映毫无遗漏,镜子不妄生算计情境的好坏顺逆。”

包公祠断想

文/周玉玲

时值惊蛰后第二天,恰是龙抬头的日子,包河岸边柳吐嫩芽,迎春绽黄。穿过包公祠大门前白底黑框青荷照壁,我忽觉心有所动,仿佛穿越千年时光,包龙图办案大堂外百姓击鼓声从历史深处响起回音,浑厚激越,经久不息。

包公祠全名“包孝肃公祠”,位于南门外包河中的香花墩小洲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据《庐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庐州知府宋鉴将洲上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

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上的青石小道,迎面而来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越过绿树荫庇下的小桥,眼前白墙青瓦构筑的三合古院便是包公祠。两扇黑漆山门上,是隶书“忠贤将相”、“道德名家”的对联。东西两边侧门,分别题写着“廉顽”、“立懦”,意思是使贪婪的人廉洁,使懦弱的人立志。可见包公绝不仅仅是“独善其身”的自我完善者,而是要通过为政主动去淳化愚顽。整个祠的外观看上去古朴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出正殿向东,一座六角攒尖亭就是着名的廉泉亭。年轻的女讲解员介绍,亭内有一口名为廉泉的古井。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青天白日,龙影映入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廉泉井传说为包公生前所挖,用于家庭用水。由于包公一生清正廉明,后人敬仰包公,故赋予了包公个人及家庭之物许多神秘的传说。传说廉泉井水清官好人喝了无事,而赃官、不肖子孙喝了都会头痛、闹肚子。明朝人在修建包公祠时,在井上加盖了亭子,称井为“廉泉”,亭为“廉泉亭”。从此井亭作为一景留存至今。

挚爱洲名“香花墩”,但又隐隐觉得与刚直“黑老包”似乎南辕北辙。想来童稚时代包拯失去双亲,嫂娘哺育,女性的善良与无私给予他至善至美的人之初。从此,在他心中播下关爱、怜悯、无私的种子。

挚爱学塾名“包公书院”,尽管它不能忝列“四大书院”,甚至也不是真正的书院,没有鸿儒,鲜有同窗,塾师或许老眼昏花,或许半耕半教,间以渔樵;于是少年包拯以师为师,以亲为师,以书为师,以自然为师,以乡党邻里为师,以船夫差吏为师,最终归结为以生活为师。也许,从那时开始,底层民众的生活生存形态便在少年包拯心中留下烙印,便形成体恤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贪腐的清廉思想。

挚爱六角龙井“廉泉”的机智和幽默,闪烁着包公断案体现的诸多智慧和对世间百态的洞察。

和我同行的一位合肥本土人正是包家亲友。她说小时候常来这里玩耍、采藕、捞鱼、摘粽叶。洲上满是各色竹木。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人之老

文/朱贤舜

语本孔融《论盛孝章书》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不居即不停留,五改为七,这话适合我。《荀子·致士》云:“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耆,60岁;艾,50岁。“而信”、“为师”,因而我有缘被聘为老年大学教师。

“难得糊涂”乃独钟,垂年暮至眷颜红。镜前常叹稀疏发,耳后犹闻隐约风。穷敏性,少伶聪,桑榆惜晚与君同。吟词凑赋忧才乐,缘有相托在个中。

于老,我本不很介意,可很多事情,分明在提示:宴席中,被簇拥推到上座;公交车上,年轻人让位;旅途导游在肘腋搀扶一把并叮嘱“小心!”“老科协”送来红本本,“老年证”三字明白告知你到了杖乡杖国的年龄。

《尔雅》句:“黄发,齯齿,鲐背,耉老,寿也。”是说四种状态,就是老人:头发枯黄;多掉牙后长出某颗幼齿;皮肤消瘦带黑斑背若鲐鱼;面部出现色素沉淀。

老了丑,于是想到美容。

审美观大概也与时俱进,今少有人以“福态”为美,多认为“千金难买老来瘦”。文化广场活跃着一支广场舞舞队,其中不乏半老徐娘,觉得驻颜无术做美容。隆鼻隼、扫黛眉、抹眼眶的,真是“人老成精”了。有一位割眼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知情者讳言其事,连同桌宴上也不点菜“鸡丝拉皮”,恰如尊重阿Q人格,不说“亮”不说“灯”一样。

老有所乐,老有所求,于别人何碍?还是闭嘴吧。

其实,老人不必槁木死灰般万念俱灰,可以“为所欲为”,不是有句“老有可为”么?

虽然,“大有可为”不是人人可觊觎的,但是,贤者识其大,次者识其中,次次者识其小。最起码可以好自为之,自尊自爱,莫碍人事,莫讨人嫌。西塞罗说:“人无论怎样老,总是以为自己还可以再活一年”。我认为这迩言很有道理:一方面,一年不算奢望;另一方面,人从降生到谢世,饱尝人间况味,种种方面的人欠、欠人没有了结,祈一年为赠,不让遗憾留人间,可以感动上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