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铅笔的文章 / 铅笔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自己想办法

文/于永海

女儿今年刚上幼儿园,也算乖巧懂事,可是她有个毛病让我很头疼——看不好“家”,总是今天丢两支铅笔,明天丢两块橡皮。

前几天,女儿说她的橡皮又丢了,让我再去给她买几块。换作平时,我二话不说就去给她买了,可那天我心情不太好,一时没能控制住情绪,训斥女儿道:“天天买,天天丢,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搞的。这次你自己想办法吧,怎么丢的怎么给我找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儿竟然真的没再让我给她买铅笔橡皮,虽然也曾有过疑惑,但我以为她是自己找回来了,也没有再过问。

一天傍晚,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只见老师正一手领着女儿,一手提着她的书包,站在门口等我。

见到我,老师一脸严肃地说:“是你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铅笔和橡皮的问题吗?”

我点了点头道:“是的,我这么说

过,不过那是一时的气话。”

“唉,你们这些家长说话也太不负责了,你知不知道,你这一句话不要紧,害我查了好几天的‘案’。”

“查案?查什么案?”

“你自己看吧。”说着,老师把女儿的书包递给了我。

接过书包,我顿时哭笑不得:只见女儿不大的书包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铅笔和橡皮……

听磁带的旧时光

文/周筱蓝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如果你能马上说出一盒磁带和一支铅笔之间的关系,那么,你真的老了。”图片上熟悉而又遥远的小小磁带,瞬间勾起了我的回忆。

八十年代,拥有一台录音机,是当时最时髦的事,十一岁那年,父亲从城里的亲戚家带回来一台,顿时羡煞了村里的年轻小伙伴们,他们迅速聚集到我家,把父亲拿回来的几盒磁带,翻来覆去地听。那时候,港台流行音乐已经风一样从城市蔓延到了乡村的各个角落,港台歌手穿的花衬衣、喇叭裤,成了我们这群少男少女们梦寐以求的时尚标杆。

那年夏天,一首《大约在冬季》红遍大江南北,我辗转多时,终于在一个亲戚家借到了有这首歌的磁带。晚上,小伙伴们围绕在我家的竹床边,静静地听着齐秦温柔而感性的声音,月色似水般流泻在老屋周围,萦绕着一种淡淡的惆怅。一曲完了,再倒带过来重新播放一遍,一遍一遍,越听越缠绵缱绻。

不知道是不是我们反复倒带太多,突然间,磁带一下就被卡住了,发出一种金属般怪异的声音,打破了我们青春的想象,我连忙打开磁带盖,小心取出,一看,里面的褐色带子已经卷乱得扭成了一团,正当我们懊恼无措时,隔壁的小华忽然说道:“快去找一支铅笔来,我在姑妈家看到磁带卡住时,表姐就是拿铅笔把它卷进去的。”

话音还没落,一旁的春霞早已跑到坡上的家,几分钟后,又飞快地跑了回来,手里拿了一只六棱形的铅笔。我连忙接过,用笔的一端插进磁带中间的眼中旋转起来,春霞则在一旁用手指灵巧地理顺被拉出来的带子,我们像挽毛线一般,配合得很是默契。

一番折腾,终于,磁带又卷了回去,虽说不是之前那般紧实,播放起来却也不影响音质的流畅。

后来,大家纷纷去百货店买了那种红色塑料外壳的本子,里面抄上从录音机里一句句记下来的流行歌词,贴上港台明星的不干胶剧照,相互借抄传阅。歌词里那些美好而青涩的情愫,温暖而迷离,就像是一株怯怯的植物,在心灵的角落里,滋生出淡雨微愁般的梦。

时光总是无情,如今,曾经一起听歌的小伙伴们早已各奔东西,那些一起用铅笔转动磁带的时光,在记忆深处的某个时刻戛然落锁,只有抽屉里,还保留着几盒早已辨不出曲名的磁带,见证着那些回不去的青春岁月。回忆自动倒带,A面是斑驳老屋屋檐下的滴滴雨,B面是一群青涩少年,等待着墙脚的指甲花开。

流年声里,一切如昔。

树根下的石墨

文/王吴军

1564年,英国遭遇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雨,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被狂风吹倒了,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树根所在的地方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矿。当地的牧羊人用石墨在羊身上做标记。

不久,有人就把石墨切成条状,并命名为“印石”,开始销售。这是铅笔的雏形。不过,当时这种石墨印石容易弄脏手指,还容易折断,于是,有人就用线绳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解决了弄脏手指的问题。

1761年,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工匠卡斯帕把石墨粉和硫磺、锑、树脂搅拌在一起,做成棍棒的形状,这要比纯石墨的印石要坚硬一些,不容易折断,可以用来画线。

1790年,拿破仑·波拿巴侵略欧洲,从英国、德国得到了这种用石墨作原料而做成的棍棒形状的小玩意,拿破仑很感兴趣,他让当时的法国化学家尼克里斯·杰可思·堪特去寻找法国石墨,制造能够写字和画图的铅笔。可是,堪特只是找到了很少的劣质石墨,因为石墨太少,无奈之下,堪特就添加了一些粘土,以此来增加石墨的数量,然后,堪特再把添加了粘土的石墨放在土窑里焙烤,不料,这样做的质量更好,当时,这种产品不是被称为铅笔,而是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标印棍”。后来,通过掌握混合粘土的比例,堪特生产的铅笔在等级上从硬到软,铅笔所划出的线也由浅灰到深黑,质量越来越好。

后来,木工威廉墨·迈罗发明了一种制造标准木板条的机器,正是这种机器,生产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支现代铅笔。

就这样,因为许多有心人的努力创造,起初隐藏在树根下的普通石墨终于变成了人们在生活中经常要使用的铅笔。如果不是那些有心人的辛勤努力和不懈创造,树根下的石墨永远不会进行华丽的转身,它永远不会成为极其有用的铅笔。

树根下的石墨虽然用途不大,但是,用石墨制造成的铅笔却物美价廉、易于携带,用途很大。就是这种现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铅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