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张爱玲的文章 / 张爱玲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把心放低

文/汪亭

漫步公园中,枝叶繁茂的杨树迎风打着口哨,哗啦啦作响。天很蓝,从层层绿叶的空隙,能看到一片片散落的碧空。

在这落英缤纷的时候,想起了胡兰成的一句话:“愿使现世安稳,岁月静好。”这是多么平凡而简单的心态啊!当初,胡兰成在与张爱玲的结婚证书上写下这一句话,我想应该是他向往的婚后生活的写照。可冥冥之中又似乎预示这仅是一种美好却无法实现的心愿。或许这与胡兰成复杂的背景和处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张爱玲在这个男人身上倾尽所有,把一颗深爱的心举得高高,最终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爱情。自古痴情女子负心汉,可偏偏让才女张爱玲遇到。她也无法左右生活,尤其是爱情,所以,她漂泊他乡,孤独终老。她付出太多,却不懂得适可而止,终究吐丝自缚。

城市的生活,周遭繁杂,忙碌不停。人们的心都高高地挂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城市上空。

其实,生命就是一段旅途。翻山越岭,还是涉水乘舟,一切全凭自己。三五成群载车前进,一路采摘功名利禄、爱恨情仇,一身疲惫地到达生命的终点。这是大千世界里最普通最常见的人生之旅。多少人正在进行着,不可估计。他们忘了自己只是个旅行者,终究要离开。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忘乎所以,丢了生命的本质,风尘仆仆地在尘世中游走,喊苦喊累。

何不选择步行,轻装上路?慢尝细品沿途的风景,轻轻地来,悄悄地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让岁月静好,细水长流。

何不把心放低,再低一点,低入尘埃里。而后,兀自开出一朵欢喜的花,长在生命的途中,亲吻土地,仰望星空。

滚滚红尘

文/彭丽

我已经很久没有再看三毛的作品了。关于她的模糊记忆,停留在遥远的十多年前,久远的年代,书淡纸旧,只能隐约记得她是一个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小妇人,有一幢西班牙风格的房子,在异国的天空下和一个叫荷西的男人过着相对平实而丰富的生活。她死于自杀的消息一直难以让我释怀。深夜,百无聊赖看了一部林青霞的老电影《滚滚红尘》,感慨之余顺便关心一下剧本的创作者,才知道那个幼年记忆里快乐的小妇人,原来有半数的时光是用来不快乐的,而另外的半数时光,许是快乐,许是也有这样那样的幽微不如意,隐隐湮灭在红尘里不为人所觉察罢了。

电影讲的是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故事,和张爱玲自己最后的《色戒》一样,也是三毛最后一部作品。这时候的荷西早已不在三毛身边,岁月如霜多少风化了一些她骨子里的寂寞失落。我还没有看过剧本,只能从一个观影人的眼界,从荧屏里的那个世界去了解这部作品。电影讲述了一则婉转刻骨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我在两个女人的个性里偷渡了自己的灵魂。”三毛如是说。

“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是胡兰成与张爱玲的婚书上,张爱玲自己添笔上去的。关于这段惊世骇俗的故事,一部《滚滚红尘》、一部《色戒》,大抵也就说尽了。梁朝伟的俊秀,秦汉的风流,结合起来也大概就是最初胡兰成的写照吧。一个是颇有权势的才俊,一个是花开炫目的离群才女,惺惺相惜之余演绎了一笔为后人所唏嘘的人生写意图。初见时,她还是单纯地像尘埃里开出来的荼蘼,而岁月早已让他的赤子之心渐行渐远。这是一个风月老手遇见炽烈初焰的场景,不外乎也是以半篇渲染半篇凄凉作结局。世人看张爱玲,一半是遗憾,一半是圆满。遗憾的是世人终究看不透,她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从童年不幸,到流光溢彩里遇见的胡兰成,再到后半生的孤独终老,就像歌曲里那份淡淡的旋律,那余音不绝里,是贯穿她一生主题的忧郁,是岁月也抹不平的遗憾。她对俗世人间的洞悉是如此清晰明彻,但终究迷失在俗世人间的情爱烟火里。她曾经对胡兰成说:“我想过,你将来就是在我这里来来去去亦可以。”终于是一语成谶了。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歌词这样写,电影也这样演。三毛把灵魂寄托在自己笔下的张爱玲身上,虽然她挥笔抹去了一些真实,却依然可以透过一些残章断句窥探这位民国才女的不灭灵魂。张爱玲首先是孤独的,才女大都孤独,张爱玲是从尘埃开出来的孤独,三毛则是把孤独掩盖到尘埃里去。孤独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它意味着在之后的俗世岁月里要么抛弃地彻底,要么执行地彻底,放不下也拾不起来的人最终只能自杀了事。三毛下笔减去了许多对于张爱玲的真实刻画,并刻意为她添写数笔不食烟火的清高。张爱玲骨子里的孤傲源于对人间悲薄的看透,而笔下的刻薄则是源于对圆满人间的挑衅。这种挑衅和不屑的根源深植于一种心灵疼痛,是高度较为明亮的忧郁,也是由小至大层层层叠叠堆砌起来的那种高于俗世尘嚣的灵魂,遗世而独立。

世间文人多浮华,只有在下笔写作时才能感受到尘世间那份只归属于自己的宁静。但生活不仅仅是琴棋书画诗酒花,更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岁月偷换了底片,才华也挽救不了蒙尘的心,因为人始终是要与这烟火人间打成一片的,不是么。清高不俗的理想追求在遇见现实平实生活之后,往往使内心变得酸楚无比,因为终究是除了死再没有能拿来抵御的了。三毛选择与荷西结婚,守着稳稳的流年,这是以一种掩盖矛盾的心态去解决灵魂的不甘;而张爱玲的选择是保护这种与生俱来的品格,守着曾经的残章断片活在余温的幻想里,是一种保护也是一种逃避,却也是圆满的。三毛也是遗憾的,不是因为结局,而是她那样一个敏感纯粹的灵魂。这灵魂不止是在歌与文里,也在超脱执着的眉宇间点染出的淡淡哀愁伤感里。只有看不穿的人才觉得是遗憾,事实上真正的遗憾是看不穿她们对世事的洞若观火。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都是个世景荒芜,人情薄凉。写《倾城之恋》的时候,是历史上一个灰蒙蒙的年代,弥漫在民国三十二年的上空无处不在的是战火频仍。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种动荡或许唤起了张爱玲心中在童年时代的晦涩、在青年时代的惶惑。见识了太多的世间伤怀,才会使人义无所顾拥抱另一个世界的荒凉。张爱玲或许会觉得三毛是圆满的,却也绝不会选择荷西这样平稳的生活;而三毛尽管看着张爱玲飘在自己的灵魂天空里,却也下笔抹掉她浮华名利的一面,转而通过文字审视她华丽裘衣下的深刻灵魂,因这灵魂里有她不敢言说的自己。余下的故事都在红尘里亦真亦幻流传着,给世人留下无尽的想像与猜度。

耳畔再起那曲熟悉的《滚滚红尘》,每每令我想起电影里,沈韶华和章能才,在满目余晖的温暖阳台上,相拥而舞,那裹住了滚滚红尘的红色披肩缠绵哀婉——我们从来都只是过客,有些人、有些脚步,稍微一个停顿,便成了永恒,那些始料未及的遗憾真的让我们始料未及。滚滚红尘,谁都是在滚滚红尘里起舞。谁是谁的宿命,谁又是谁的永远?当华发苍苍那天,你还会放谁在心头无法释怀?

是啊,红尘太复杂了,太难了。大多数人没有能力把心中那首理想的诗写完,最后终归只写了半段哀伤,几行唏嘘。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种种词句在后半生的心间翻滚。这段路,只能陪你到这里了。滚滚红尘里,方向各不同,怎敢奢望你还肯来看望垂垂老矣的我?

张爱玲的乡间菜

文/刘丽华

在民国,最小资的女作家,应该就是张爱玲。虽然出身大户人家,锦衣玉食,可她偏爱乡间菜。

品味张爱玲笔下的乡间菜,光看文字就很过瘾。她说:“在上海我跟母亲住的一个时期,每天到对街舅舅家去吃饭,带一碗菜去,苋菜上市的季节,我总是捧一碗乌油油紫红夹墨绿丝的苋菜,里面一颗颗肥白的蒜瓣染成浅粉红。在天光下过街,像捧着一盆常见的不知名的西洋盆栽,小粉红花,斑斑点点暗红苔绿相间的锯齿边大尖叶子,朱翠离披,不过这花不香,没有热乎乎的苋菜香。”一道平常的“清炒苋菜”,因张爱玲而妙笔生花。晚年在旧金山的她,一天在唐人街看到店铺外陈列的大把紫红色的苋菜,怦然心动,却没有买,她说美国的蒜如干姜瘪枣,没有蒜味,说“炒苋菜没蒜,不值得一炒。”到底是中国人,太懂得苋菜的脾气和大蒜的性味,没肥白的蒜瓣佐炒,苋菜的清香就出不来。

那时的上海,八分钱一大碗滚热猪油烧鱼头豆腐,张爱玲喜欢吃豆腐,而臭豆腐干对张爱玲更具诱惑,“听见门口卖臭豆腐干的过来了,便抓起一只碗来,噔噔奔下六层楼梯,跟踪前往,在远远的一条街上访到了臭豆腐干担子的下落,买到了之后,再乘电梯上来。”这里的六层楼房,就是张爱玲文中常提到的常德公寓。

张爱玲对炒豆渣很有一套,她说:“豆腐渣浇上吃剩的红烧肉汤汁一炒,就是一碗好菜,可见它吸收肉味之敏感;累累结成细小的一球球,也比豆泥像碎肉。少掺上一点牛肉,至少是‘花素汉堡’。”

张爱玲喜欢吃一切甜烂的东西,“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虽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以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这里的煮南瓜就是煨南瓜,又甜又烂,估计她没少吃。

张子静在回忆姐姐张爱玲时,说她爱吃掌鸡蛋,做法是把鸡蛋像摊面饼一样在锅里煎熟,盛到碗里后又把碗倒扣在锅里,隔着水蒸一下就行了。

小时候在天津,张爱玲常吃的鸭舌小萝卜汤、腰子汤让她一辈子都念念不忘:“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还有腰子汤,一副腰子与里脊肉小萝卜同煮。里脊肉女佣们又称‘腰梅肉’……多年后才恍然,悟出是‘腰眉肉’。”

战乱时,在香港读书的张爱玲坐货轮去日本会炎樱,坐的是二等舱,与船员一桌就餐,“一日三餐都是阔米粉面条炒青菜肉片,比普通炒面干爽,不油腻。菜与肉虽少,都很新鲜。二等的厨子显然不会做第二样菜,十天的航程里连吃了十天,也吃不厌。”这道菜多年后她才看到一个名词“炒河粉”,而且还不确定,但有张迷确定那就是“炒河粉”。

张爱玲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鲥鱼刺多,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未完。”所以,她写给美国朋友爱丽丝的18道中国菜单中,其“红烧划水”用的是青鱼头、青鱼尾。她还有一道待客菜“芋艿肉片”,是将芋艿切片油炸,肉片用油滑过,加木耳、笋片同炒。身在异国他乡的张爱玲,时常回味姑姑的萝卜煨肉汤、张家的香椿芽炒鸡蛋、女佣的荷叶粉蒸肉、合肥丸子……这些中国的平民菜乡间菜,因吃不到,她就画饼充饥,68岁那年,写了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