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作文大全 > 正文

关于郭敬的作文

2020/03/18作文大全

小时代2观后感

篇一:小时代2观后感

那时朋友和我都算文学小青年吧,都觉得郭敬明写的东西还不错,只是,朋友的审美大概一直停在那个年龄段了。所以,我可不是那种“没看过郭敬明凭什么说不好”的,相反,用朔爷的话说,他做的菜我吃了好多盘。

最开始是得了新概念一等奖,但让郭敬明红起来的是好像是01年10月刊《萌芽》上的那篇《幻城》,当时觉得写得真好啊,感人,唯美,紧凑,呵呵……在那时的萌芽论坛上这篇小说讨论得热火朝天。然后看到长篇《幻城》,以为写得还行但不如短篇,后面接了一个古龙小说般的故事,但这本书火了,后来听说内容和日本某漫画高度重合。再后来《梦里花落知多少》大火,没出书前班上居然有人把每期《萌芽》上的连载复印下来钉在一起,然后说是抄了《圈里圈外》,也看了,说实话,郭改得确实更贴近学生群体读者,但是大量雷同是必须承认的,不道歉还装得很委屈挺没皮没脸的。再之后看过《夏至未至》和半本《悲伤逆流成河》就没看他写的任何小说,觉得已经很烂了,不知道是他越写越烂还是我的审美开始发生变化。

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丫的说“没看过他的书就没资格说不好”和“这是我们的时代你老了看不懂”的人都算了吧,我看过他的书可能不比你们少。还有,哥觉得自己是还很年轻的,就算成了你们口中的老,小朋友们,你们也会长大的嘛,到时候再看看45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是个什么傻逼样子。

《小时代》(包括1和2 )要说价值观有多大问题其实倒也未必,虽然电影里充斥着对物欲没有遮拦的向往,对物质的展示总带着一种不漏声色的得意洋洋,虽然里面的人物除了不停穿梭于各类精致美好的器物之间好像没干太多其他事,但你也很难说这是一部赤裸裸的表达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电影,就像一些人说的,追求美好的生活并没有错,而且,郭同学的粉丝们甚至可以辩称,里面展示的种种物欲只是某一种励志,因为人物都只在坚持这自己的梦想和希望,再说了,人物的命运还是很惨的,你怎么就只看到那些名牌没看到人物的努力、倒霉和可怜呢。

抛开对电影叙事上的欠缺不谈,来看看这份梦想和希望吧,电影通篇都没有告诉大家这些梦想要如何实现,会有什么样的困难,里面主角们的成功都是因为家里本来有钱或碰到已经有钱的,再加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光鲜靓丽的俊男美女,与其说这是梦想,到不如说是幻想,考虑到这部电影的目标观众主要是十四到十八左右的初高中生,这份幻想更只是一个供少年人做梦的美丽肥皂泡罢了。而那些自以为的悲惨和忧伤,那些好像有多了不起的痛苦和悲情,大概也只能在这个年龄段得到共鸣,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某些奇怪的情绪,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也是喜欢放大痛苦兼有轻微被迫害妄想的情绪,可能有些人的这种情绪会一直保留,比如我的那位朋友,但大多数人到后来就会明白,这样的情绪是多么的空洞和浅薄。

当然,制作这样的文化商品也不是不可以,高高在上的票房和郭敬明的畅销小说都说明青少年市场有强大的需求,毕竟,年少时,谁又不喜欢做梦呢。可能只有等到他们慢慢长大开始走上社会,发现现实生活并不像曾经的梦幻那么美好,甚至有可能四处碰壁,才会慢慢梦醒。

而郭敬明,十年过去了,他的作品仍然像十年前一样,许多不明所以的忧伤、拥有财富前对财富的意淫、拥有财富后对财富的炫耀……先不谈抄袭的那段公案,我相信十年前他笔下的文字也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情绪的真实反映,但到了今天,经历了如此之多的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创作同样的东西,只能说已经醒过来的他在继续装睡做梦,因为这样才能有那些少年们源源不断的追捧,他们才会掏钱买他的书,现在,又多了电影票。从商业上说,对,这无可厚非,但是,也总令人忍不住想感叹一句,“骗”小孩钱,算不得什么真本事。

篇二:《小时代2》观后感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 漫天飘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就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进坟墓,你被挫折践踏得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但是我们却总是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里小小星辰。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周崇光(郭敬明)

亲情:

(亲情的凉薄,利益的互相作用,爱,那么失望。)父亲可以为了女儿的生日不惜一切的在高速开快车赶回来,只为了女儿的一个生日会,到最后甚至是用上了自己的生命。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做女儿的不会体会自己的父亲,做父亲的不会教导的自己的女儿,往往导致家庭不和谐。但是要清楚,血脉相亲的的亲人永远不会恨你,害你,讨厌你,埋怨你,只会包容你,关心你。在你的一个偏激的冲动时说出伤人的话,家人要在背后默默承受多大的痛。在一起生活难免有矛盾,有争吵,有分歧。但是俗话说:一家人哪有隔夜仇。最后陪你吃饭的还是你最亲的家人。

爱情:

(爱情的不信任,不曾说出口的解释造就了分手落幕)有缘无分的爱情称之为“阴缘”

阴缘的解释:阴是冥意,这是佛教中的人生轮回思想,佛教认为人死后可以转世,有句话说前世修得今生缘。就是说人要积德行善,死就会转世到好人家,就会有好姻缘。“自古姻缘必有阴缘”就是说,姻缘是前世修来的,谁配谁前世已定,不要免强。有缘千里来相逢,无缘对面不相碰。在面对一段感情的时候,有浪漫的,有甜蜜的,有幸福的。也许就在这一刻,你会想,我的缘分到了。但是回过头来看,却没想到我拥有的只是阴缘。但是却固执的不愿意放手,紧紧地握在手心里,却没想到就像沙子一样,握的越紧却溜的越快。最后张开手,风一吹发现自己好像什么东没抓住。可你没发现,最好的却在你身边,每一个受伤的女人(男人)背后总有一个默默关心你的男人(女人)。珍惜眼前人,生命只有一次。

友情:

友情背面的种种重伤,背叛,伤害,成就了彼此的离间)闺蜜是在你受伤时唯一一个安慰你的人,闺蜜是自己犯错时死也不会说对不起的人,闺蜜是在自己真正受伤时第一个自愿向你伸出援手的人,闺蜜是就算两人互打耳光都笑得超级灿烂的人 。就算全世界的男人抛弃你了,还有闺蜜来拥抱你。毕业的时候我们总会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但是我们始终被现实打败,背着行李踏出宿舍的第一步开始,我们就注定要分离。这条路上的你,我,她。有谁是迷路了吗?没有,只是我们去寻找我们不同的方向、

结局:

三缺一,完美并不美,也许我们都虚伪吧。亲情、爱情友情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令人捉摸不透的东西,但却要比它们更值得我们去珍惜。

篇三:《小时代2》观后感

1里面缺乏背景的人物,到了2中继续缺乏背景;十里洋场只是符号,套上哪个环境都一样,影片深陷的还是几个枯燥人物的死磕;励志、披露、物质都是表象,编导表达的仅是自己内心非常个人化的干巴巴的小矫情。名为女性视点,其实是利令智昏的孤家寡人对女性心态的想象,是君主命令姬妾所应该有、且只允许有的状态——以对君权财富的臣服统领自己的一切行为,亦即权力财富的附属品;因为除了权力与财富,君主往往一无所有,不让女子们渴求这个,君主如同乞丐;影片的核心意识是,不迷恋男性肉体与男性财富的女人没有前途;极力地渲染黑暗,急不可耐地与上一部的和美轻快区分开来,做贼心虚地告诉大家:没你们想的这么肤浅,你们看,还有这个,还有这个……仿佛罩上撕裂、背叛、怀疑、被利益击倒的时髦概念,影片就有了深度;仿佛从穷酸的小阳台小发布会移驾到洋气的大别墅大会所,格调就有了攀升;套用片中的台词,这是用各种高级的过程来衬托影片的结果有多低级。不必诟病它较第一部对男色更为变本加厉的渲染,或角色们统一分配的两个字的名字,以及如定做般的雷同的长相,那只是导演的个人趣味;也不想讥讽台词里终于吐出了几个大牌,那也只是导演喜欢“有质惑”的东西——电影的核心在人物,人物可以昙花一现,惜字如金,也可以肤浅轻飘,歹毒卑劣,但背后一定得深藏掌故:隐秘的过往,浩瀚的心性,滴水藏海,各含千秋,水有源,树有根,使观众见一叶而知天下秋。而此片人物毫无灵魂可言,不是我们周边实实在在的人,那一个个端着气、憋着劲挤出来的台词,没有骨肉只有皮相的堆砌,松弛的人物反应,以及前后不一贯的人物言行,怎么看都是傀儡,像学校或单位文艺晚会的小品唱大戏,尚不如给低幼孩童看的卡通角色鲜活。荧幕剧作本是虚幻,任意发挥,诗无达诂,都无可厚非,只要能模拟真实,就能触动人心;但无论怎样开脱,郭的智术短浅、导功薄弱都难辞其咎。

郭或许是个天才,并非指写书或拍片,他是一个顽强的野心家与活动家。文化产品只是其表现形式与实现手段。一朝偶成,无限利用。他有足够的狡猾辨识他必须要做的屈伸,也有充分的柔韧去做到常人做不到的妥协。他的严肃可以在无聊的荒土里培植出一个意义,他的认真可以在肤浅的王国里挖掘出一片深沉。他把面上的东西做得有声有色,尽态极妍,就如同他的书和他的脸:把一切心思花在雕琢现象,把所有触角放在风声前沿;用百分之百的心机去人造感动,量产情怀,用近乎病态的刻意去捏造随意,批发自然;以精准无比的洞察,去钻国情的空子,用责无旁贷的狠辣,去冻结特定人群转瞬即逝的无知。全情投入,变化无穷,但求利己——这是当下社会分娩出的最得时代真传的胎儿,遗传了它最强的基因:杀鸡取卵,成王败寇;趋炎附势,层层奴役。他与他的一切都是最恰如其分的商品,典型得除了商品属性别的一无所有,毫无重量,绝对纯净;正如他那过于懂事、耳听八方、拳打脚踢的一揽子买卖,都堆在面上:太太小姐,物质虚荣,应有尽有……除了灵魂——那份自由自在、鸥鹭忘机的赤子之心,以及根植于现实生活的深情体察,而这几乎是对艺术的全部要求。

脑残粉说看了才能评,舆论们说不看也知道。其实对于这样一部与文化灵魂毫不沾边的吸金机器,心意昭然若揭——爱屋及乌的明星衍生品,随书推出的小玩具,只要稍有知觉的人,看后的评价与不看的评价都应差不多。人们看后大惊失色道“原来我们冤枉它了”的可能性有多大呢?看了再评是归纳法,不看就评是演绎法。好比我一听说罗玉凤要参加亚洲选美小姐大赛,就知道她肯定拿不了奖。这是我的判断。你也可以说我没有去看赛况,没等结果公布,是主观臆断。但这是基于我对罗玉凤的了解,有经验可循,恰恰是出于理智。看到郭敬明就知道《小时代2》烂,就有如看到James Cameron就知道《Avatar2》好一样。关于片子是否烂,有事后总结,也有事前估计,都是一种方法。如果我们每见到一次火都非得摸一次才知道会被烧伤,那人类根本发展不到今天。

卡神的终结者第一部1984年,第二部1991年;阿凡达第一部2009年,第二部至今还在磨剧本。如果高效,也有高质量,甭说两年出四部,一个月出四部也行。精彩的东西观众想看都来不及。慢工出细活,快工出渣货——当然这是指通常情况,观众渴望例外,可惜郭敬明不是,他要趁热打铁,一部接一部……我们的领导人说过,“打铁还须自身硬”。就算是米田共,也没有这样的拉法,但唯有这样的拉法,郭才买得起法拉。硬着头皮赚,铁着菊花拉——重赏之下,必有拳勇,暴利之下,屎如泉涌……

青春片多了去了,正能量的有《三傻》、《怦然心动》,负能量的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拽才华的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亮诚意的有《那些年》和《致青春》;能量可正可负,才华有高有低,但凡一点可取,皆可成为佳肴;可一坨米田共无论怎样包装,都不可能当做粮食。

小时代在香港台湾地区的票房全部惨败,放在欧美想必一样——人均富裕、国民素质普遍优秀的国家,这种片子必然冷遇,反之则5亿。有人狡辩称烂片是电影大工业的开始,是佳片的先头兵,是黎明前的黑暗……那么好吧郭敬明,在这个不谈绝对、只谈相对、现实最大的病态当下,姑且只能“黑暗无边,与你病先”了。

篇四:《小时代2》观后感

很荣幸再一次获得免费观影的资格

看过小时代1后,对小时代2充满了期待。

2比1更曲折,顾里、南湘、新城之间的复杂关系的爆光,引出了一大串的不为人知的事。故事的情节此起彼伏……

同时也有感人的那一小段,当林萧看到简溪和另外一个女人亲吻时,她流下的眼泪是酸的,让我看得也流下了泪水。

开心的是,林萧找到了属于自已的爱,是她最大的收获。

让人佩服顾里,虽然家人发生的具变,没有打败她的斗志,在顾源的订婚宴上,她的气场压倒了全场。这就是真正女王的范。

四姐妹友情发生巨变后,还能依然坚持自已的生活态度,坚持对彼此的信任,很难得。

希望南湘能走出她的世界,回到姐妹中来……

篇五:《小时代2》观后感

烂片无边,与你并肩。

作为一个被迫刷了3遍《小时代1》、其中还包括一次IMAX的人,本来我以为刷《小时代2》应该是毫无压力的——还能更差吗?

答案已经不是差的问题,是恶心呐!杨幂说郭采洁流血比流泪多的时候,不是我内心邪恶,是恶心的台词俯拾皆是啊,什么“忙的四脚朝天”之类的,配合演员的表演,那都是赤裸裸的黄色小笑话。

郭同学真是太给力了,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电影这一事物的美好认识。大学都白念了啊,以后都别再说电影是“第七艺术”了,中国电影真是一次又一次在用血淋淋的事实证明自己是在侮辱艺术这个词。什么三一律啊、蒙太奇啊、剧作法啊、镜头语言啊都狗屁啊,演员也完全不需要有什么自我修养,镜头大特写,卖萌装无辜就可以了啊。这也就是我们院长去世的早,他老人家要还在世,怎么可能让郭小4回学院做活动啊!以后还要不要办学了,办学还教什么啊!

告你角色性格要完整,故事逻辑要严密,《小时代2》全然不顾啊,主题就两个:一、我们每个人都有病,而且,既然每个人都有病,所以都应该有一次被原谅的机会。顾里和席城乱搞的事敢不敢解释清楚一点啊,这个梗的留白是为了再促销一次小说吗?

二、我们每个人都犯贱。以郭碧婷和杨幂为代表,将爱情诠释的那叫一个伟大啊,眼看到男朋友在跟人乱搞还要打电话去叫他多吃一点,这是脑残吗?吃饱了好跟小三搞是吗?虽然我也认为在这个纷乱复杂、诱惑颇多的小时代里,出轨并不是完全不可原谅的事情,但也不用搞到除了Hold住姐之外每个人都在乱搞吧,看得人就像电影里的周崇光一样一口一口的鲜血喷出来,三观毁尽。

而且上一个镜头和下一个镜头真的不用太关联啊,音乐一起故事就直接呼叫转移了。有消息说郭敬明用了11天时间剪了两部电影出来,开始我不信,现在不信不行啊!我甚至都怀疑是他亲自操刀的,不然,这剪辑师以后还能出去混吗?

而且我终于明白了,其实《小时代》不是把小说第一部拍成了上下集,而是,根本就是拍了一集,然后依靠不断的慢动作、歌曲,生生把一部电影的容量拉长成了两部啊!郭敬明用一种全新的剪辑手法告诉你,哪个说电影是一秒钟24格的艺术来着,老子12格、8格、4格甚至定格都可以啊!

剧情之狗血令人叹为观止,笑点之密集让人想象不到。郭采洁跟她那个不是妈的妈说,你介不介意我一起吃饭,她妈高兴的用劲点头啊!潜台词应该是介意吧?全场都乐翻了。原谅我一生不羁放纵笑点低吧,这么虐恋和悲伤的故事,我都苦笑了全程,实在没法陪你让悲伤逆流成河。

好在我最爱的幂幂终于不用再被观众质疑演技了,因为,她彻底沦为了一个打酱油的角色,戏份还没hold住姐多啊。那个南翔技校毕业的南湘同学更是基本消失了,连同那个一直将打酱油进行到底的男朋友。

影片最后那条我一直在期待的“神一样的裙子”终于出现了,那裙摆太牛逼了,不愧是台湾vogue的造型总监设计的,朋友说,名曰“黑带异长”,而且这病好治,随时可以摆脱。

不多说了,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吧。后来想想,其实这些也都没什么,连底特律这么大一城市都能破产,烂电影卖钱又算得了什么呢?在这个乱七八糟的小时代里,我们也就是一微茫的存在,都随便吧!

篇六:《小时代2》观后感

原本题目应该是《也许是给小四开脱的一些话》。可是对于《小时代》1和2中所折射出的狂妄自大以及无以复加的自圆其说,再加上小四粉对我的围攻,我决定,还是换一个更可怕,更倾向于“黑”的题目,以衬托《小时代:青木时代》主打的“暗黑”风格。我不愿意为了“黑”而黑,那些出口粗暴的评论方式是我所鄙视的。我上一篇帖子《郭敬明拍给大众意淫的一个“阳春白雪”时代》中,我从观影的直观感受解读了我对《小时代:折纸时代》的一些看法,尽可能从客观的角度解读这个电影本身以及电影本身之外所存在的一些争论性的话题。《小时代》本不是我应该花钱看的电影,但是为了堵上小四粉嘴里所谓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狂妄语气,我才有了那么一片日志。

《小时代2》比《小时代1》更烂,更令人发指。如果说《小时代1》的讨厌之处尚且留存在郭敬明的极度自恋以及对于华服金钱的崇拜之外,《小时代2》则把上述元素无以复加的扩大化,而且衍生出了郭敬明内心极度的男权主义、女性下作的道德倾向。对于当下男女平等的社会学伦理标准来说,他确实在挑战绝大多数人的神经。然而郭敬明是很聪明的,低劣的聪明,他利用当前中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对于判断意识的不系统,对于真伪、善恶、对错、正邪的朦胧状态,用一个“励志”、“友谊”、“青春”和“时代”的理念外壳,混杂着男性生殖崇拜(男性裸体)、人性纠缠(反目成仇)、友谊万岁(四男四女)的大概念混淆试听。对于思考不经大脑的人来说,郭敬明做对了。从这群粉丝的角度说,对男性、金钱、梦想的期盼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给一点就能发光发彩,极度的空虚和无可奈何让他们对这种虚假、伪善、自以为是当成了真理;而从大众的角度说,郭敬明利用这重社会变迁中扭曲的人性存在大肆赚钱,一方面是仇富心理的嫉妒,少数人则是真正觉得郭敬明道德沦丧而感到愤怒。不管怎么说,《小时代》于商业的成功,背后折射出了这场郭敬明自编自导其实也是“自演”的一场疯狂的没有伦理底线的游戏是多么的受关注。

电影商业角度说,不管电影好坏,不管人格有没有问题,这种话题已经炒作起来了。足够!

1、 从郭敬明的个人经历看《小时代》的本质

在评价《小时代1》的帖子中,我提出了一个疑问,“这到底是谁的时代”。答案很明显,《小时代1》中所表现得就是郭敬明自己的时代,这个时代里充满了金钱,华服,别墅,喝水的杯子也充满物质的味道,这让我想起郭敬明在《最小说》杂志里调侃自己买了几千美元的笔记本的那种赤裸裸的炫耀味道。郭敬明在《小时代》小说里每一页都不会离开奢侈品牌的介绍以及价钱暗示,也许小四粉和郭敬明自己都解释为“剧情需要”,好,这种话是个写小说的人都会觉得有问题,给出理由,为什么需要?郭敬明会解释,人物怎么怎么样。继续追问,这样的人物会不会很假?郭敬明解释不会啊,这些人都会在生活中找到写照,到此为止,再追问一句,生活中谁会?范冰冰吗?章子怡吗?也许他们会,但是他们没有炫耀。炫耀的而且能够这么做的人是谁?答案有一个——郭敬明。郭敬明在电影《小时代》中提到了“励志”的元素,大致意思为林萧这个女主角就是吊死逆袭的典范,可是最终也是个端茶倒水的人,始终没有过上人上人的味道。为什么郭敬明那么爱写女性坚强的角色,但是这些人物始终是无法完美结局的。四个女性朋友中,电影和小说中确实是没有给出好的定论的。为什么?这一点和郭敬明的个人经历有着极大的关联。

郭敬明的成功与韩寒一样,最初的偶遇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目前为止,这个比赛培养出最出名的也就上述两个人。他们俩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占到了时代的光。21世纪刚开始,电脑手机等新媒体还没有普及开,纸质小说依然是大众娱乐的主体载体,而那个时候的绝大多数的作家的作品都是以展现过去80、90年代变迁的大社会背景为主,青春文学是一个空白。韩寒《三重门》和郭敬明的《幻城》恰好的解决了中学生对于爱情和幻想的满足感,他们的小说成为主流,是必然的。假设他们在当下出书,也许很容易淹没在茫茫网络小说中了。郭敬明的个人努力刨去抄袭之类的说法之外,是值得赞扬和表扬的。他对于市场的把控以及对文学商业化的思路确实在当下也是无法磨灭的优点,他创造的青春文学王国,这样的成就确实也是无人能及的。从郭敬明的经历中看出,他从四川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国内青春文学界的风云人物,本身是充满挑战和个人努力的。这样的经历确实是一个极佳的“励志”范例,所以郭敬明笔下的女性主角,大多都是小人物的向上状态。郭敬明笔下的男性角色都是充满荷尔蒙气息的,从《小时代》小说和电影中可以清晰看出,顾原、简溪、席城、宫洺、周崇光都是花样美男的类型,在《小时代2》中还为了给粉丝一点刺激,让四个男人都裸了身子。女性角色对于男性角色的依恋感都是极强的,林萧于简溪、宫洺;顾里于顾原;南湘于席城,似乎都是死心塌地的好,没有什么理由。《小时代2》中,面对乱糟糟的各种小三事件,女性总是很容易的原谅男性的出轨,而女性对于男性各种性暗示如“尺寸”之类表现,都在说明,郭敬明其实是一个极度的男权主义者,他笔下的男性都是具有完美倾向型的,女性则相比之下要么弱小,要么强大而内心卑微,是一种“下作”式的表现状态。对于这种假励志,重男轻女的做法,前者在于郭敬明成功之后的飘飘然,他的成功让他自信心爆发,励志成为他炫耀的唯一办法,这一点,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后者来说,郭敬明的言行以及身高上劣势让他对高大全的男性有着心理上的崇拜,而他在小说中对女性崇拜男性的表现,正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也许,这一点,郭敬明也并不知道。

《小时代2》中对于男权的表现是一种疯狂的状态,为了刺激粉丝对电影的态度,他恶意扩大男性荷尔蒙的表现,而完全忽略掉这种生殖崇拜对于剧情上的巨大搅扰,一个原因是他的自信大过天;第二个原因是他对这样的方式乐此不疲。以此看,《小时代1、2》其实就是郭敬明自己编造的一个男女双性不平等的游戏罢了。粉丝思考不经大脑,因为对郭敬明的神的崇拜,进而对男色的垂涎欲滴,对女性假励志,恶俗友谊的盲目信任。其实就是游戏中的棋子而已,下棋的人,是郭敬明,是安小芬,是柴智屏。

2、 从小四粉反击看当前中学生人格缺陷

小四粉维护郭敬明及小时代的手法很简单:围攻骂你。小四粉用来反击的问题极度套路化,很好玩,总结起来,以下几句最为经典:

没看过电影你没资格评论!————等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你就是一个失败者,你看不得别人成功,是极度!————等于“羡慕嫉妒恨”;

你年纪那么老了,你是被时代击碎和抛弃的人!————等于“优胜劣汰”;

你懂个屁,小说那么长,怎么可能在电影中都拍出来!————等于“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这是拍给我们看得,你不喜欢比别去看!————等于“只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有本事你自己拍一个啊!————等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什么东西你都扯价值观,你有病啊!————等于“你单纯一点好不好”。

但凡忠实的粉丝,先是拿着这五个问题对撞所谓“非议”郭敬明和《小时代》的人,而后被反驳到无话的时候便会衍生出人身攻击,而后变成直接恶语攻击。这种方式与其他年龄段的网络暴力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因为郭敬明对于物质的炫耀以及大众对于郭敬明本身的抵制态度,使得网络对于郭敬明和《小时代》的评价更多地带有主观性和偏见,因此网络骂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下网民的集体道德素质的缺失。这一点,骂仗双方于郭敬明拿着“鸡毛当令箭”式的圈钱方式本身没有什么区别。延伸到报刊杂志报道的种种关于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上的新闻报导,这都与中国禁锢已久的道德引导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需要的是以身作则,而非单纯的灌输教育。为了严控思想观,中小学的教育方式是畸形化的,这导致中小学学生的认知度、判别度以及知识面和价值观都是严重萎缩的。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的性格导致他们的价值观较早成熟,而更加阴柔内秀的女孩来说,长期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以及中小学教育规章制度对于友谊、爱情等人之本能的强硬压制,使得她们心中对于《小时代》所呈现的种种充满了“意淫”状态的期望,对于帅哥、华服、奢侈品的期待本就是人之本能,越是压制,越强大。而当下教育方式对于学生认知度的培养几乎为零,以至于他们单纯、决绝的追求,而这时候郭敬明作为“神”一样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类似于“宗教”性的痴恋。所以这些粉丝看待问题的态度都是单一的,套路的,没有辩证关系的。上述的几个典型问题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这种“宗教崇拜”的严重性,更多地体现出了他们对于问题看待态度的单一与片面。所以骂郭敬明和捧郭敬明的人本身都是一种“病态”。而郭敬明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于公知来说,他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上述论断,在于某些只会骂人,围攻人的所谓的“脑残粉”,而非全部。事实上,有那么数量可观的忠实粉丝随着高考的到来以及成长,他们对自己的疯狂也是有所审视的。从这一点看,郭敬明并不是永久的,他只是这些中学生成长的一块胎记,而且很快就消时。

3、从小说改编看电影中的问题

小说改编电影的经典案例比比皆是,《致青春》立足于小说基础,在剧作上做到了基本无错可循,尽可能的还原时代风格,而且更好的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这成为一种后续口碑发酵保持票房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小时代1》上映首周的爆棚表现,一度被认为能够过10亿的可能,可是二周之后票房直线下降,依靠花钱买排片和票房来顶收入,这是典型的“粉丝电影”状态。《小时代》的受众群比较有限,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终究是无法抗衡《致青春》这样更广的受众群。《小时代》电影上映本身除了对于郭敬明本身的讨论之外,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这是不是一部电影”。从电影角度说,《小时代》即使拍到了第10部,它也不可能被认定为是一种“电影商业”的可能性。除了它是用摄像机拍摄的之外,电影本身应该构成的“叙事”、“风格”、“主题”、“结构”、“创新”等元素都没有得到体现。《小时代1》里面对于摄影技巧的滥用达到了一个极致,这些技术构成只是叙事“影像化”的基础工作,而《小时代2》中,郭敬明对于造型的运用又是一个极致,那些看着“天上有”的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彻彻底底的把他作为一个“门外汉”的本质暴露了出来。影像毫无根基,叙事毫无逻辑,成了《小时代》之殇。

小四粉喜欢用“小说那么长,两个小时怎么拍的完”来作为反击。这一点的说法情有可原,毕竟他们只是小四粉,并非电影专业人员。再次不用解释太多,一句话作为还击:就算是10000000万字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也要遵循电影的叙事原则。《哈利波特》长多了,可是每一本的改编电影都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故事。所以《小时代1》里面对于林萧为何对宫洺有意,周崇光为何结尾赤身裸体;顾里为何与顾原的分手等等未解开的问题的留存,本身就是技术缺陷。这是郭敬明不会讲故事的原因所致。小四粉说,在《小时代2》中有解释,对不起,那是另外一部电影。况且《小时代2》中对于几对乱七八糟小三事件的解释、对于为何突然原谅等情节的设置,都是缺乏原因的,更加无缘无故的。小四粉说:“在小说里有讲啊。”对不起,那是小说,不是电影。为了更加体现暗黑,郭敬明显然不满爱情上的人性纠葛,掀起了一场巨黑无比的商战。这场商战的表现,太令人失望了,它不仅成为唯一这群劈腿男女和好的理由,而且用一种几乎白痴到可笑的情节就那么的完成了,精彩度甚至依然不如谢依琳来一两句充满性的暗示的笑话。郭敬明这么做,真正证明了“没有金刚钻,照样拦瓷器活”可笑之处。

郭敬明是不会拍电影的,他只是一个玩秀的人,他只是玩腻了杂志、小说、漫画的游戏,顺手拈了这个电影的游戏而已。而他是不懂这种游戏规则的,还好,就像是“皇帝的新装”一样,不用他懂,他放屁,都会有人说,好香!让我讨厌的不是电影的好坏,而是郭敬明质疑别人骂他的时候那种表情和态度,那种态度证明,他是神了。

我至死也没有明白,倘若小说《小时代:虚铜时代》、《小时代:锋银时代》和《小时代:刺金时代》或许和王小波的“青铜”、“白银”以及“黄金”的时代三部曲有着“异曲同工”的相似外,电影版的《小时代:折纸时代》、《小时代:青木时代》、《小时代:名钻时代》又是怎么解释的?友谊像纸一样薄弱?爱情像青木一样茂密?时代充满了名钻吗?

篇七:《小时代2》观后感

电影院不是你家,电影也不是电视剧。同一部片子在相隔不到两个月续集就紧跟着上映,这已经是在用行动说明:你们骂怎么了?我这片子恶评如潮怎么了?它就是有市场,我就是能赚钱!

哈利波特从2001年到2011年用了十年来拍完,拍了八部,这是童年。

指环王从2001年到2003年用了三年拍成魔戒三部曲,这是传奇。

我举这两个例子不是拿小时代跟这两部作品比,看到楼下很多人说小时代和这两部片子没有可比性。当然没有!正如你们所说,把它和暮光比都是抬举它。

我只是想表达真正有分量有价值有资格的片子才会拍那么久,并且拍完就是一代人心中永远的烙印。所以举了这两部做范例。

而一部烂片,为了赚钱,为拍而拍,不顾骂名不顾质量,最后终究只是浪费市场。你当你是厕所纸吗,要一截一截的扯。

前两部成为观影人永久的回忆,小时代则成为观影人永久的黑历史。

用郭敬明自己的话来说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年轻着。没错,没有人永远脑残,但总有人脑残着。郭敬明的粉丝不可能永远喜欢他,因为人总要长大。但永远有人是15、6岁的年纪(不是指所有15、6岁的孩子都这样,我是打比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他的比较多),那个年纪的人大概只有郭敬明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只是我无法想象5、60岁的郭敬明捻着胡子抬头45°仰望天空写着半明媚半忧伤的句子依然被那一代的少女们喊着四爷的样子,怪不得他要强调自己永远18岁。

我之前说:你青春背LV、Prada、Longchamp、Kenzo的包去上学?你青春穿着Chanel、Gucci的衣服出去玩儿?你青春用得起Dior,香奈儿的香水?你青春那么牛逼,你还用得着看这个片子回忆青春?

被人反驳了,说我们不是说自己的青春和片子里一样,而是在怀念当时和好姐妹在一起,追小时代连载的岁月。

哦是了,我心情在看到这些回复后更加复杂。很多人嘲笑说一些言情剧言情小说都是已经绝经了的大妈写出来的。可是相比而言我更加不懂的是,你们的姐妹情深,居然是一个男人去描写出来的?我不想说是作者不爷们还是你们太汉子的问题,我只是觉得你将你的青春寄托错了地方。

你为何不去怀念你们一起走过的路口,你为何不去怀念一同学习生活过的屋檐,你为何不去怀念你们共同骂过的操蛋老师一起做过的课间操,哪怕是街角的那家咖啡厅,早上卖豆浆鸡蛋灌饼的摊子,临近车站的报亭?为何偏偏用一个男性作家YY出来的姐妹感情一部充满铜臭味的作品去糟蹋你的青春。

这部作品充满了金钱与名利,为了显得高端阴暗而阴暗的勾心斗角。你的青春绝对没这么复杂没这么恶心,何必用一张白纸一样的青春寄托交于郭敬明手上去书写?他顶多拿来擦擦手再还给你罢了。

一般来说一部作品拍出好几部有两个情况,剧情需要或者尊重原著。小时代是这两个情况的结合体:对人民币的需要和尊重人民币。

郭敬明作文

篇一:我们读的是书,不是郭敬明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标题叫《郭敬明卖的不是书,是自己》。文章说着名作家郭敬明已经不再适合90后中学生去仰慕。他早已把自己“商业化”,书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名词。而仍有很多中学生不为看书而买书,却为郭敬明这个名字而买书。

这也不足为奇。我们都知道郭敬明在如今出版界的显赫声望。他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他是“青春文学”的领跑者,他正在把自己营造成超级偶像。他的月平均收入远远超过了一千万元人民币,他也表明今后很可能不再写书,而是从事商业。所以,我对文章说郭敬明把自己“商业化”这一点没有意见。

但是,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去仰慕郭敬明,就不该一概而论了。首先,我们喜欢郭敬明,跟他写了什么样的书没有关系。把话说开,郭敬明出众的才华,不可置否的领导能力都是值得欣赏的。而文章却把这一点与郭敬明书中的内容混为一谈,说书中所写的那些屈折的价值观可能对我们有负面影响,他已经不适合我们去仰慕。那么我想说,郭敬明写的本来就是小说,小说里当然都是小概率事件。我们看的是故事,是书中的经典词句,是写作方法,而不是以它去联系现实。

其实,一个年轻的新生代作家,不可能凭空走到青少年文学之巅,就写作而言,郭敬明对文字的掌控是纯熟适度的。既然他能写出好书,我们就可以去看,去学习里面的精华。一方面,我们确实喜欢书的作者,另一方面,书里也确实有值得去看的东西。这跟郭敬明是否有商业头脑也没有关系。毕竟,我们读的是书,不是郭敬明,我们为的是学习知识与方法。

所以,我们中学生应当以书的内容为基础,选择郭敬明书中的可取良益之处学习。我们为什么而买书不重要,重要的应该是我们是否深入读懂了这本书。如今,郭敬明在出版和销售量上所创造的奇迹仍在继续,但那不是我们中学生要讨论的话题,也不足以改变我们对郭敬明的仰慕。因为到最后,我们所得到的不过是郭敬明写的书罢了。但这已经足够了。

篇三:郭敬明

在同学们都奋不顾身地扎进郭敬明的小说里,并且为此乐此不彼的时候,我正在法律疯地搜罗各式各样的popmusic。我想,在某一方面我还是挺有热度的,比如写作,比如音乐。

那个月,郭敬明的小说像毒品一样流入了校园。如果一路有人问你:“知道郭敬明吗?“千万别说不知道(即使真的不知道那也得装知道)否则别人会说你落伍了,该找个荒芜人烟的地方自毁,潮流不可挡一点也不假。

我还年轻,还不想那么早去见马克思。所以我读了郭敬明的小说。读完,才发现这小子跟韩寒比真的差远了。除了前途比韩寒光明一点,他也就不过是一个“粗人“说他“粗人“一个仅仅因为他在写梦里花落知多少的时候用了多于牛毛的“他妈的““我操“这类粗话。

如果说韩寒铁了心地把叛逆进行到底,然后以他的另类美来向世界阐释自己的存在是一条曲折但光明的大道的话。我想我会把头摇得几乎从脖子上掉了下来,韩寒或许可以很洒脱,可是,郭敬明不能,我也不能,我们快乐并痛苦着。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其实我们都无法选择,郭敬明弃文从理,那种无奈与酸楚,那种无力反抗的悲哀,让很多自我陶醉的人清楚地看到了,现实总是与理想相违背的。

郭敬明,中国应试教育的又一牺牲品,为了四级,六级,努力拼杀,结果。期待中。

篇四:挚爱郭敬明

忘了哪年哪月的哪一天,我在哪面墙上用指甲刻下了他的名字,那个语言华丽到让同为人类的我到无地自容的地步的男孩子的名字——郭敬明。

指甲与坚硬的墙面激烈的碰撞,在“明”的最后一笔,我潇洒的刻下一个竖钩,指甲从中间突兀的断裂了,血大滴大滴的渗出来,钻心的疼痛从大拇指延伸到全身。我强忍住疼痛,保持着原来的姿势,用指肚感受那些凹陷的文字,眼泪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与鲜红的血混为一体,染红了雪白的墙,染红了“郭敬明”……

从《梦里话落知多少》到《幻城》,从《左手倒影,右手年华》到《夏至未至》,从《迷藏》到《岛》,我不只一次的被他那带着淡淡忧伤的华丽文字感动得流泪,每一次都是哭着哭着就睡着了。梦里,郭敬明化身为一个折翼的天使,轻轻的向我反复吟唱美丽而忧伤的歌,他的背影孤独,桀骜。他离我似乎不到一米来远,我能清楚的看见凌乱的头发在他头上不安分地与风共舞,风停止了,头发便俯身与耳垂亲吻。我想要追赶上他的脚步,便刻意的加快脚步,但是我和他之间似乎隔着一道无形的墙,永远若即若离,永远有着一米远的距离。

梦醒来,嘴角有股淡淡的咸味,似乎是因为梦中追不到郭敬明的脚步,焦急而流下的泪水。再次打开《梦里花落知多少》,我仔细的品读插图上的文字“我总是躲在梦与季节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忆忆的来路。”“我只是想阅读反差的刻意,在梦被格子筛选为当道的孤立时,只有你在想,只有你可以想,天是黄玉,地为黑衣。”小四的语言不同于韩寒的老练、叛逆,也不同与明晓溪的清新别致,是骄傲的华丽,如同惊艳般的华丽。正是他的华丽让我充实的活在朦懂而青涩的季节,不至于凋零。

桌上摊开的杂志上有着醒目的标题“郭敬明最新力作《梦里花落知多少》涉嫌抄袭庄羽的《圈里圈外》!”我没有理会,我也不会理会,小四的痛苦和压力不应该建立在我们这些挚爱他的人的怀疑和诋毁上,他需要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我坚信这只是和傅小司一样的无奈与冤屈。

如今,小四仍旧快乐的生活着,身为他的书迷,挚爱他的书迷,我们不也应该摒弃一切烦恼,快乐的活着吗?

篇五:我与郭敬明

一次去朋友家,第一次读了小四(郭敬明)的书《幻城》。

从此便知道了卡索、蝶澈、片风、梨落……第一次接触那些华丽精致得有些不真实的句子和残缺得让人落泪的结局。然后就开始喜欢这样的文笔,喜欢这样的风格,那种落满一地星光的忧伤。接着,是《小时代》《梦里花落知多少》《夏至未至》,看他描述上海灯

火辉煌的繁华,以及繁华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绝望。最美丽的青春,被傅小司、立夏、林岚、顾小北、遇见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们的生活让我想起夕阳下,北京的琉璃瓦折射出的光芒,厚重而又温暖。可是故事越完美,结局就越悲伤。小四最终还是不放过美好,给每个故事添上了令人心疼的结尾。如同一群华丽的燕尾蝶飞过繁星闪烁的天空,之后便是寂静,只看见寂寞在山坡上开出大片大片白色的花朵,听见眼泪流到心里的声音。

陆之昂调皮地做了个鬼脸说:“郭敬明偏心,总写傅小司,我才是男主角。”

立夏摇摇头:“夏天要过去了,真的不想毕业呢。”

顾小北开心地说:“东京的樱花开得很灿烂,有一种很美的感觉。”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浩浩荡荡地穿过我记忆的最深处,留下温暖明亮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些印记,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最近又买了他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认识了晨树、颜叙、小A,了解了那个高三时期的郭敬明。我才知道青春对于他们而言有着不同的意义,他们有着自己的发泄方式。

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是塞上耳机,把CD开得很响,在落满柔软灰尘的地板上,踏出的一条条孤单的痕迹;是凌晨去24小时便利店里买咖啡,安静的环境、柔和的灯光和偶尔马路上汽车开过的声响;

是走在大街上,看着梧桐叶一片一片飘落,最后满目金黄,摇晃着的悲伤;

是寂寞时就会仰起头来看天空,看白云缓慢地飘过蓝色的天幕,看飞鸟群群,直到脖子发酸也不在乎,口袋里装着满满的幸福;

是写作到深夜,看路灯橘黄色的光把飘着雪的黑夜照得一片温馨,看那些小精灵快乐地舞蹈时的惆怅;

是自己孤独地看落日,直到红色的光芒被无尽的夜幕淹没时,心里空荡荡的疲惫。

是这些吧?我自己都不知道。因为我又想起了书里的故事,那些被打破的美好,亮晶晶的碎屑,继续划破还未愈合的伤口,刺痛叫做眼泪的神经。

不留任何余地。不是极端,只是他把心里的东西全部写出来罢了。这样的文字,华丽到极致,只不过主旋律却叫做悲伤。字里行间,这种情绪不断蔓延,最后会完全将你包围。

我不会忘记,那些青春的故事,曾经打动心底的感觉。真的,不会忘记。就像小王子守护着他的玫瑰花一样,这么美好的记忆,是不会落上灰尘,不会被丢掉的。

我原以为我够坚强,可当我读过小四的书后,才发现自己其实很脆弱,脆弱得不堪一击。几个虚构出来的故事就可以让我的眼泪不受任何阻拦地往下流,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书里,和书中的人物一起走过青春。 傅小司和陆之昂画画的时候,立夏拉着遇见的手跑过草地的时候,林岚和闻婧对着司机狂侃的时候,简溪和顾源打电子游戏的时候……四周弥漫的,是幸福的安静。然而,当他们遇到一个又一个悲剧,当秘密无情地在头顶炸开,我都会为他们的命运担心,但书外的我却无能为力。我想起了一句歌词:看吧,多残酷的童话,让时间埋葬,什么都不剩下。

再次捧起小四的书,读着传奇般的故事,我想我会再一次,泪流满面。

篇六:我的偶像郭敬明

在人们的心目中,都会有自己的偶像,可能是歌星周杰伦,可能是明星张柏芝,可能是舞王迈克尔。杰克逊,还可能是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而我心目中的偶像则是中国现代最有名的作家——郭敬明。

郭敬明出生于1983年6月6日,籍贯四川自贡,毕业于上海大学,是中国知名作家,畅销小说家,上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大陆“80后”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

郭敬明从小就十分懂事和喜欢读书,他母亲经常给郭敬明购置一些益智方面的幼儿图书,有时还亲自给儿子详细指导和讲解。每次在母亲讲解时,郭敬明都听得十分认真,并且还不停地问这问那,他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儿子解释。

郭敬明的记忆力特好,有的故事,母亲只讲一遍他就完全能够背诵,郭敬明在陌生人面前胆识也大,从不腼腆,每每有叔叔阿姨到家来玩时,只要叫他讲故事,郭敬明便眉飞色舞地讲起来,样子十分可爱。郭敬明的聪明与好学让全家人很是欢喜,但父母从来没有刻意地要培养他,让其将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人才,而总是给郭敬明一个自由的学习生活空间,让他在自由和兴趣中渐渐长大,尽情发挥自己,因为他的母亲知道:“兴趣是孩子成功最好的老师”。特别是从郭敬明懂事后,父母更由其选择,就拿买书来说吧,他们不主动为郭敬明挑选什么,每次领着郭敬明去新华书店,都是由他自己去挑选,郭敬明喜欢什么书就买什么书,每次买书回来,郭敬明便要一口气把它们读完,甚至父母催他吃饭他都舍不得放下自己的书本。

郭敬明经过不懈地刻苦学习、勤奋写作,在200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2003年,因玄幻小说《幻城》而被人们熟知与关注;2004年,《福布斯》杂志中文版推出的“福布斯2004名人榜”中,郭敬明首次登榜,排名第94位。他的代表作有《爱与痛的边缘》、《幻城》、《1995-2005夏至未至》、《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和《临界?爵迹》……

郭敬明从小喜欢读书,广泛阅读课外书籍的好习惯,是我学习的好榜样。现在的他,已成为中国最知名的作家,也成为了我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因为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将来像他一样成为一个大作家。

篇七:郭敬明

郭敬明我想大家都知道吧!那个不想长大而正在慢慢长大,那个忧伤的男孩,曾写下让人流泪的小说。

他也叫第四维,“四维”,“小四”大家都爱这样叫他,而我喜欢叫他“小四哥哥”,有没有想过小四哥哥为什么那么忧伤,问我?嘿嘿,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说句小四哥哥的坏话,他也是个坏哥哥,为什么了?因为我们班看了他的小说,学会了忧伤。我们上附课总会忍不住地看,总被老师骂。不过!我们懂得了倔强!一个个发誓要比小四哥哥写得更忧伤。记得有次我们讨论的火热,有个新来的同学问句:“郭敬明是谁?”我们恶狠狠的看着他,有些人差点忍不住K他!我们还冷落他一个月呢!我希望小四哥哥能不忧伤,早日开心,还有!多出点小说!在不出,我班都要送进精神病院了!

现在我们班主任也不在缴我们的小说,总是笑盈盈的对我们说:“看完了借我看看哈。”瞧,我的又凶又可恨的老师都爱上了小四哥哥的小说了。

小四哥哥胆子很小,他自己说的。他说他妈妈在生他的前一天看了恐怖电影,本想让小四哥哥的胆子放大的,可是没有想到......

现在很多人的网名都叫第四维,我不生气,因为他们肯定像我一样喜欢小四哥哥。

小四哥哥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注:是崇拜的爱而不是爱情的爱)

有人说小四哥哥好丑,但我不认为,他因为他的小说而变帅,有人说韩寒写的小说也很好,可惜我没看过,有人说他长的帅,但是我也没看过。知道的人可不可以告诉我呀?

篇八:我崇拜的名人——郭敬明

崇拜一个人只喜于他的形色才华,未免过于肤浅,更要看到的是他的内涵与品格。

我崇拜的作家有很多,比如巴金、冰心、高尔基……而其中我最崇拜的是他。一个让我知道了做人要勇敢坚强,也是一个让我知道了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人。他是八零后的作家——郭敬明。

“笑着才是最好的”这就是一位八零后的作家——郭敬明说的。他小时候因一场大病,让敬明一生也只有一百五十厘米的个子。也因这一场大病,让郭敬明的身体从此变得非常虚弱,常常因为病痛而久卧病床,这也让他有了更多的空余时间。空闲之余,他常找些书来看,这让他有了扎实的文字功底,为他的前程铺就了坚实的基础。就这样,郭敬明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紧接着,他有了自己公司,也有了新的名字,叫小四。

小四自成作家以来,有过很多作品,每一部作的闻世,都让文学界为之轰动。他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还被拍成了电视剧,这动人的电视片让每个人都记住了小四这个人。

面对小四小时候的遭遇,谁都对他付于同情,但小四却表明自己的成就也与自己的遭遇密不可分。没走出来,抬起头,也许一直是暗天密底;走出来了,也就海阔天空。

正如他所说的:“笑着才是最好的”。 正因为这句话,郭敬明也便成了我崇拜的名人。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一:读《爱与痛的边缘》有感

这是郭敬明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了他以前的些许事情。从高中开始到参加新概念作文的路程。同时也从文字中流露出他的真情实感。

现在,他自主创办的《最小说》也成立了大约三周年。在这几年里,有的是辛酸,有的是坎坷不平。但他走过来了。现在的他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了不起出色成功的80后作家。在这本书中有介绍写作他的父母、朋友、老师等等,也有他的小说,无不体现他的个人才华。高中阶段时期的他,为了家人选择了理科不惜代价的放弃了自己最喜爱的文科。他那种为写文章而无昼夜之分的精神令人倾佩。

从这本书中,我们难免不会发现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孝顺自己的父母,珍爱朋友。既而也让我清楚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半途而废,迎来更多的是得到自己内心的遣责却不是别人。正如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是啊,处于现在的现实社会中,没有人不戴着面具生活,谁能想的到,在某一天,别人会突然摘下那个和善可亲的真实面目,而露出一副狰狞的面孔,那是深不可测,带有阴谋的将你无情的推入好似无底洞的万丈深渊。因此,我认为只有自己的笔最可靠,它不会背叛你,它也不会终日戴着一副假面具来面对你,它任劳任怨,它是自己最贴心最真诚相伴的好朋友。它会将你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想说却又难以说出口的事情写下来。似称之为秘密写下来后填进秘密本里,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权的小偷窥视。它仍不会在你无奈之时将你抛弃。虽然它不会说话,只能无语,但是它自己知道它的心。做笔的它当之无愧的可奉献自己终生陪伴有真才实学真水平的好作家。

我爱笔,也爱郭敬明的写作语言。曾几何时,岁月如光阴似箭,穿梭远离的无影无终,似秋风扫昏黄的落叶,似江水向东流之的一发不可收拾。我仍回想起《夏至未至》,爱好欣赏他那描写优美环境的语言…他的文字,以及他的才华,所有经他写作之需的语言仿佛被用心装饰过,如心般光点闪闪发亮,又如夜空中的星星经他点缀才有了机会在本本记事文章上跳跃,轻松而放肆的快活着,那些闪耀发光的文字在他可爱的笔下而自豪。就如他喜爱张爱玲的文字,安妮宝贝文字的冷傲。想象成为他那样的人,或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无可触摸的,远不达目的的不凡而缺乏真实的梦想吧!让自己更爱生活,爱父母,爱所有的人吧!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二:《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我看过的唯一的一本郭敬明的书就是《爱与痛的边缘》。从与这本书接触到看完这本书持续了四年。之前有朋友劝我别看郭的书,说看了他书的人都会跟着抑郁。我对他的其他书倒没兴趣,但对他的自传性书籍倒很有兴趣。

这本书里的郭敬明以忧伤自居,演绎着很多人不敢面对的现实。

他竟然为高考文理分科纠结了那么久,就算是错的选择,可成绩还是那么拔尖,那对于我们这些做出了对的选择而始终达不到一定高度的人又怎么想得通呢?

这本书里的一些东西似乎有人格分裂的现象,我还想做个正常人,所以我选择了跳过那些东西。

我想他的书之所以那么受欢迎,那么别具一格,也取决于他所喜爱的那些作者别具一格。

他在书里一次又一次的强调在一角寂寞的抬头仰望天空,想让人不跟着忧伤都难。

他那些似真实或虚幻的文字或文字对白,总能把人带进去,这是,我是否应清醒头脑告诉自己的身份是读者?才不至于留下读后的文字病?

他抬头仰望天空的日子,我们却在埋头细数孤单,或许是他比我们早懂得情绪的宣泄。他的生活奔走于上海和北京两大都市之间,也许他因太过繁华而寂寞,而我们却因太多安静而孤单。

他与异性朋友之间那种不跨越底线的亲密无间是令人羡慕的。他在大家埋头苦干时还能不停的给电台写乐评作为兼职是别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这个全城呼叫寂寞忧伤的时代,他却能以此为背景取得成就是别人不敢想也不曾想的。

书毕竟是书,总有一些高出现实的东西,可正是这种东西令人陶醉,追逐!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三:幻影——读《爱与痛的边缘》有感

有一种不着痕迹的伤痛蔓延进身体,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在长叹之后,才发现已经被快速滋长的哀伤包裹了。这就是我阅读郭敬明小说的感受。

这应该是一个流着蓝色血液的人吧。深邃的夜空下,几点星辰因为雾气变得凝重,寂寞的窗台,镶嵌着一个安静少年的轮廓,散发着香味的纸承载着墨香,划破冰冷的雾衣。于是这些文字的基调变得如此感伤。

那些记录了我们所有的纯真所有的脆弱所有悲悲戚戚的年代和所有闪闪亮亮的时光的文字,是最能触动我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作为一个80后作家,青春与青春祭成了主要的笔调。风吹起如花般绚烂的流年,点缀着你我的命途,在陌生与熟悉的转换过程中,那些沿途的风景记录着曾经的我们。于是我们成长了,也在经历中感受青春的含义。

不知从多久开始,我喜欢用文字沉淀心中的感受。我不喜欢阅读中外的一些名着,那些对我来说如此遥远,乏味。郭敬明在消失的天堂中这样写到:“我们疯狂的迷恋文字带来的温暖感觉,就如同孔雀迷恋自己的羽毛,飞蛾迷恋灼热的火焰,水仙迷恋清澈的倒影,流星迷恋刹那间的坠落。我们以文字为生,以文字取暖,假如有一天,我们没有了文字,那么我们就彻彻底底死掉了。”当然,我对于文字的感受还未强烈到如此地步,仅限于一种爱好。可是文字的魅力是真切的,无法估量的。

爱与痛的边缘,不知作者为何选用这样的书名。

那些回忆,那些爱,那些人,那些梦,那些痛,随风飘散后留下的除了幻影还有无限感触。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四:《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

一开始,我只感到《爱与痛的边缘》这个名字很耀眼,喜欢得不得了,却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甚至怀疑郭敬明把这部书“写跑题”了。可以说,完完全全是这书名诱惑我看的这本书。

从“自序”到“六个梦”,让我产生了放弃看下去的念头。真的。好孩子不说假话。但我说不出看不下去的缘由。偏偏就在这时,“七天里的左右手”把我拉进了-爱与痛的边缘,直到“消失的天堂时光”使我泪流满面。与之同时,我懂得了“爱与痛的边缘”的真正内涵。这反倒让我有些后悔去认识它,带着一团阴霾把它读完,只发现爱没撞上痛,该有多好。

很难想像一个学生在如此疯狂的张扬着自己的个性的同时还拥有优异的成绩。我想,这一定是许多平凡学生所仰慕的。好孩子不说假话,说真的,我也一样的羡慕。然而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他”如此这般的生活?

即使我们羡慕“他”的生活,可又有谁(包括作者)真正的愿意生活在一个“爱与痛的边缘”呢?

爱与痛的边缘读后感五:窒闷--读《爱与痛的边缘》有感

不知何时,我被郭敬明那伤感的文字打动。不知为何,我对他的文字挚爱却又抵触。不知怎了,我迷恋伤感却又避之不及。不知……一切的一切我都找不到任何原因……

为什么?我到底怎么了?

我是一个喜欢与文字打交道的孩子,我向往一个作家感伤平淡却又不乏纯粹的安静的生活,可是我怎么了,我动摇了,我惧怕了,我怕,怕那伤感窒闷的气息,我想抽离,沉浸在我原本的世界中,逃离一切喧嚣与感伤,一切的一切,与我无关,仅此而已……

我不停地反问自己怎么了,听到的却只是自己无奈的叹息,我的心好闷,可我要怎么摆脱呢?谁能给我答案呢?停止敲打键盘的手,一抹自嘲的笑,若隐若现。

郭敬明,你是一位很出色的作家,你懂人们所需要的,于是,你拿起笔,用你寂寞的笔触,书写人们心灵的空虚。

但你何尝又不是一个残忍的终结者,所有的人在你的笔下流离失所,你于心何忍呢?

喜欢文字的孩子往往都是伤感的,心中总是会涌起莫名的忧伤,而表面呢,何尝不是莫名的伪装?莫名,莫名一切竟是如此的莫名其妙……

思绪,依旧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