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经典的文章 / 经典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用心灵拥抱经典

文/李标

在当今这个网络及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浅阅读、体验式阅读、快餐式阅读、图片式阅读、浏览式阅读等已成趋势,而古典名著却是需要用心慢慢读的。当一切都变得快捷无比时,唯有读书,是需要慢下来,静下去,才能深深感受到书之魅力的。

走进书店,所到之处,几乎处处都被贴上了功利化的标签。迎面扑来的是各种成功法则、励志成才、职场宝典的书籍。这些“智慧之书”俨然成为了整个社会顶礼膜拜、争相竞读的“经典”。其实,读书,是给心灵汲取营养的最好方式,而这样的精神营养,只能慢慢吸收。因为读书的同时,我们还要认真思考,即边阅读边思考。这样一来,读书就不可能像高速列车一样,瞬息往返,疾速到站。读书可以使精神世界丰盈无比,内心的力量变得无比强大;读书可以拓宽人的心灵,使人心胸变得博大,容得下全世界;读书可以使人变得坚韧,毅力顽强,具备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读书是为了使人心灵成长,拓展视野,使思想趋于成熟。

一个社会对于经典持什么样的态度,往往彰显着这个社会人文水平的高下及文明发展的胸怀。因此推崇经典阅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所需,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历史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一句话,读书的境界,取决于阅读者的心态以及阅读的深浅与档次。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真实地表达了阅读经典时的快乐心情:“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一个人读完一本好书之后,心胸广阔,仰观天地之大,宇宙都在你的眼里。那么,人生又有什么是不能超越的?还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呢?这就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古典名著是我们心中流淌的一种文化基因。如果你肯静下心去看,你会知道它始终在那里,它从未走远。我们之所以觉得古典名著正在渐渐远离我们,其实来源于我们心灵的误区。古典名著其实一直存在,相伴着我们的人生道路。而我们,唯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读懂它们。于红尘的喧嚣中,静静地读书,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我们才能进入天地与我同在,心灵自由飞翔的境地。

庄子曾这样说过:“水静尤明而旷精神,圣人之心静乎。”用一颗宁静、柔软而富于接纳的心,安静地阅读,我们才能以最佳状态接收到古典名著透过岁月传递给我们的思想智慧与无穷的精神力量。

国学经典点亮人生

文/柯恩

国学经典使我明白人生之理,做人之义。强大我中华民族,建设我中华之梦,传扬我中华之德,赞美我中华之名,光大我中华文化,即我中华历史上的国学经典。在这优秀的文化载体上,哺育了我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伟大人物。我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体会到忧国忧民之情怀;从“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中理解交友之道;也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中感受悲壮沧桑。

国学经典这一朵绽开的花点亮了我未来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虽在《三国演义》中被骂为“奸雄”,但我佩服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远大抱负;项羽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我震撼他在巨鹿之战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精忠报国、久经沙场的岳飞被奸人所害时,依然胸怀天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还教会我们“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感谢经典,是它让我找准了未来之路的方向,时时刻刻都在鞭策我,从“知行合一,见贤思齐”中反省自我。

华夏文明,一脉相传;国学经典,点亮人生,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弦外之音,韵外之致。读《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等千古经典,品味人生之理。特别是儒家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怀一次次让我泪如雨下:感恩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为我们的心灵洗礼,为炎黄子孙擦亮眼睛,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国学这位母亲的哺育下,才有了中华上下5000年的历史,才有了中华无数好儿女的精忠报国,也才有了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感谢国学,不仅点亮了我,也影响了他,她……一个民族魂魄的铸就,不都依赖这个民族的经典文化吗?

欲领风骚百年,先品经典万卷。只有饱读经典的人,才会有广阔的胸襟,远大的志向,以及举重若轻的性情的养成。如果你要问我这十二年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我会告诉你,我最感恩的是父母把我送进了国学堂学习:当我每日吟诵经典的时候,也是我少年的生命得到滋养的时候。感谢国学经典,照亮了我人生之路。就让我做一个明亮的读书人吧!我愿意。

激发学习兴趣 传承国学经典

文/赵菊萍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西方文化的入侵,我们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很多孩子知道淘气包马小跳、樱桃小丸子等快餐文学,却不知道《论语》、四书五经,不知道六艺,不知道屈原的《离骚》……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让学生了解历史,深入中国古典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

优秀的国学经典,孩子学起来觉得晦涩难懂,不感兴趣。所以首先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是要把枯燥艰涩的国学经典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喜欢穿插一些古典文学或名人逸事,如在教学《早》这篇游记散文时,当学生学到“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时,我让学生朗诵自己搜集或知道的梅花诗,把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进行了比较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古今两个大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使学生充分感悟梅花坚贞不屈、冰清玉洁的高贵品质。

另外,我常常把国学经典编译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在讲“岳飞抗击金兵精忠报国的故事”时,我就故意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金兵对中原虎视眈眈吗?在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后,我接着说:“其实这源于千古词状元柳永写的一首词《望海潮》,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金朝的皇帝在临终前要求儿子一定要攻下中原繁华富庶之地,把词中所描写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供奉在他的陵墓前。”接着我讲述了柳永写《望海潮》这首词的故事,把这首词描写的内容进行讲解。最后我总结说,这首词仅仅只有107个字,一首词引起一场战争,这不能不说是一首传世佳作。我想,多少年后,学生一定还会记得这首词及关于这首词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阅读课和文学活动课诵读国学经典。国学经典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他凝聚了前贤圣哲的大智慧,浓缩了华夏文明的思想精辟。走进国学,品读经典,使我们在为人处世、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指引前进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