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柞水的文章 / 柞水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柞水糍粑

我原是柞水人,在柞水长大,后来因户口问题,举家搬迁到山阳,我才成为有户有籍的山阳人。虽然不在柞水生活了,但对柞水的糍粑,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感情。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没有挣钱的门路,只好在街道上,学人开起糍粑小摊,生意一时火爆起来。母亲做的糍粑,不但碗大量多,而且口味绝佳,配的菜料酸辣。因为母亲的疼爱和家有糍粑摊的福气,我从四岁开始,每天要吃一碗糍粑,一吃就是三四年。

六岁之前,在柞水街头,常能听见背着长长的竹筒乐器的艺人打渔鼓筒子,挨家挨户唱:“万青九间房,洋芋当主粮。要吃调和饭,洋芋来砸烂……”万青和九间房是柞水的两个乡,处在秦岭山下,是高寒山区,小麦和玉米产量低,只有洋芋可以存活。地里洋芋多得吃不完,就做成糍粑,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年代,糍粑成为当地穷人待客最好的美食。

洋芋糍粑好不好吃就取决于洋芋的蛋白含量,蛋白含量越高,洋芋糍粑越黏,且省力好打。我那时住在柞水下梁镇,距离九间房不是很远,母亲每次去购买洋芋,都要起得很早很早,翻山越岭,两个时辰就到了,母亲和父亲一路用架子车拉回。甚至有时候父亲有事,我也摸黑陪母亲去,摸了几次就对九间房和万青镇轻车熟路了。现在的九间房和万青以及周边几个村镇,早已发展成糍粑最正宗的原产地,游客很多。

做洋芋糍粑要有耐心。先是给洋芋去皮,我和母亲,姐姐一天一夜要刮好几盆,然后抬到河边冲洗。洗净的洋芋,放在锅里焖。焖洋芋也有技巧,添水要恰到好处,水多了糍粑稀,没筋丝,水少了又会把洋芋烧糊。添好水后,用木锅盖盖上,再用旧抹布把锅周围围严实,在灶膛里用大火烧。半小时后,洋芋蒸好了,一揭开锅盖,满屋都是蒸汽和洋芋的香味,还有泥土的香味。蒸熟了,放在大案板上冷却,就等打糍粑了。

打糍粑前,母亲要准备好配料,她把早已腌制好的酸菜捞出来,切碎,在锅里放上油,放上红辣椒,炒好后加水烧开,放些葱花与香菜。然后把花椒和大蒜放在石臼里捣碎,盛在碗里,我和父亲才开始打糍粑。

打糍粑,是在一个大的像锅一样的石头窝里。先把洋芋一个一个地用糍粑槌全部捣碎,然后用力按着揉搓,等揉搓得有了黏性,成为一团了,就可以慢慢地用力打了。打糍粑要有节奏,挨着打,不能有漏掉的地方,这样才能打得匀打得柔。反复打十几遍打得胳膊生疼,等整团的糍粑开始鼓起小气泡,就说明打好了。下来就是起窝子,先用糍粑槌一打,把石板上的糍粑带起来,赶紧在下面淋上水,放下糍粑,又在周围的地方同样操作,到最后猛打木槌子下去,整团的糍粑连槌一起提起来,赶紧用搪瓷盆一接,糍粑就在盆里了。刚打出来的糍粑,夏秋最好是吃冷的,冬春吃热的,糍粑可以像米面一样成为四季主食。

自定居山阳后,就没有机会吃正宗的糍粑了,尽管有时候我会缠着母亲用山阳的洋芋做几顿,但往往不尽如人意。有好几回,父亲去柞水做生意或走亲戚,我缠着要去,只为吃一碗糍粑。但现在的糍粑开始卖贵了,量又少,连吃三碗,吃不过瘾。柞水的亲戚都知道我们一家爱吃糍粑,每次从柞水来,都会打些当做礼品。糍粑这玩意儿太娇气,不好贮藏,天一热就发了,不好吃。搁的时间大了,就会变硬,也不好吃。加上自己家里也没有窝酸菜,吃起来总觉得没有在老家吃得那么香,那么安逸,这是一种最大的遗憾。

那些古老的柞水年俗

文/肖云

对生长在大山中的柞水人来说,过年,少不了丰盛的食物,更少不了祖宗传下来的人情礼节及各种讲究。记者走访发现,在柞水农村,尤其是凤凰镇到杏坪镇的社川河地带,那些古老的年俗被保存的较为完整。

凤凰镇大寺沟村的丁伯茂告诉记者,他走南闯北多年,对商洛各地的春节习俗已了然于心,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几个地方都是腊月廿三送灶神,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初一吃饺子,但是在一些细节方面,位于商洛西部的柞水、镇安却与东部五县区别较大。比如,柞水注重辞旧,临近年跟前了,晚辈就要带上礼品到长辈家辞年,送上祝福,长辈则要给年幼的晚辈发压岁钱,而东部五县注重迎新,多数在正月初二才去长辈家拜年。在柞水还流传着一句话,“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以前日子不好过,人们节俭惯了,舍不得烧柴用电,但在大年三十晚上,不管有钱没有钱,家家都会烧一大盆火,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到来。柞水人在烧火守岁时,还保留着取火测天象的习俗。烧火时,在炉中取大小火体一致的12块火炭,每块火炭象征来年的一个月,根据火炭熄灭的快慢来预测来年各月的雨水情况,熄灭快的表明雨水多,熄灭慢的表明该月可能是旱月,依此来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现在,因禁止乱砍乱伐,“三十夜的火”便以烧炉子、烤电暖气等方式取代。对柞水人来说,年是要到正月十五过完才算结束,因此,正月十五的晚上,大家都会把自家各个房间的灯打开,有的亮到半夜12点,有的亮一晚才熄火,以此来预示着新年的圆满幸福。

丁师傅说,在柞水的农村,从大年初二开始,每家便轮流把长辈、邻居接到家里吃迎春饭,俗称磨盘会。有的大户人家能从初二转到十五,还有的大族整个正月都在吃席。“时代不一样了,现在吃席的时候,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怎样致富发财,没有工作的人会托在外面混得好的人给自己找份工作,有时候,一场席下来,今年的工作就定了。”丁师傅告诉记者,在酒桌上,柞水人说话也有很多避讳,比如喝酒不能让喝一盅,叫“酒不单行”,一般得喝四盅,叫四季发财或四季平安,如遇不能饮酒的,则往杯子里边滴一滴酒叫意思意思,即四的谐音。

柞水的一位文化人告诉记者,传说,正月每一天,土地老爷对人间的事都管一样,有时管动物,有时管谷类。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十,依次为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九油、十麦,特别对初七管人这天,也称人过生日,人们格外重视,为了祛邪避灾、祈福增寿,家家都要燃放鞭炮,还要大摆宴席,吃一顿好的。

如今,每临过年前,柞水县城就会冷清许多,很多人腊月二十六七就携妻带子回到乡下,也许对他们来说,只有在老家,切身体会那些被城里人简化的古老年俗,才算是过了一个完整的新年。

我爱柞水

文/李曼

想了许久,总想为柞水写点儿什么,可总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如何开头,因为最深的爱根本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几日,丝丝秋雨、静静的远山、蒙蒙的雨雾又一次缭乱了我的思绪,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一颗轻盈地洒落在记忆的盘子里。这一刻,我只想把它们捧在手心,再不忍放下。

七年前,也是这个季节,秋叶飘零,秋雨绵绵,我来到了柞水,人生第一站,开启了独自掌舵的航行。这一站,不经意就停留了七个秋天,我走遍了柞水的山山水水,完完全全变成了柞水人,爱喝柞水的水,爱吃柞水的饭,爱听柞水渔鼓声……这份爱深深地刻在我的骨子里,也许今生都无法释怀了。

我爱她,因为她是我的导师。是她,让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乃贵在精神,人活着就要有价值有追求,为责任而活,让生命厚重。是她,让我懂得了做人干事的道理。做人,要做好人,干事,要干实事。这样,回望走过的每一程,你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骄傲,这种自豪和骄傲叫心安,心安则身安。

我爱她,因为她是我的益友。是她,激励我不断地学习。她告诉我,唯有学习才能使自己不断地丰盈不断的强大,唯有学习才能使自己工作更出色,唯有学习才能走得更坚实,因为知识给人力量。是她,陪伴我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用她温柔的双手帮我拭干了淌在嘴角的咸涩的泪水,鼓励我坚强坚强再坚强,帮扶我走过了一处又一处的泥泞和坎坷。她一直鼓励我,人生无坦途,坚强是王道。是她,让我学会了包容,酸甜苦辣、善恶美丑统统装得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我爱她,还因为她本身的纯洁美丽。她就像养在秦岭深闺中清新脱俗的美少女,楚楚动人。她有秦岭的灵秀,又有秦岭的厚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方圣洁的土地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朴善良的柞水人,他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搭乘时代发展的快车,我坚信,柞水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