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作者的文章 / 作者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心中有爱

文/徐应东

读庆良作品集《故乡秋色》,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春夏秋冬美景仿佛都拥到了眼前。《故乡秋色》把我带回了魂牵梦绕的故乡!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这是着名诗人艾青的诗句。庆良对故乡大别山这片热土的爱,同样真挚而痴迷。“门前清清的小河和鱼塘荡漾着粼粼波光,翠碧的山岗,时时掠过季节的风影,让那些黄灿灿的谷物,时时散发着田野的清香。”写作就像绘画,不仅要勾勒出事物的轮廓,还应折射出它的灵光。庆良正是用诗歌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美丽的乡村风景画。

“故乡的秋天,天空很蓝,山坡上被厚厚的枯黄覆盖着,散发着醇郁的气息,轻轻的踩上去,像踩着童年的梦一般,软软的,令人沉醉。”出生在大别山农家的作者,嫩绿的板栗芽中蕴含着他青春的梦想、大别山主峰回荡着他青春的呐喊,义水河记录着他从牙牙学语到英俊少年的每一步成长!对大别山的爱,他是用心来感悟的,字里行间所透出的是一种浓烈的痴迷的爱。

庆良是一名军人,金戈铁马,军旅二十余数年。军人也有情,军人也有爱。《故乡秋色》中,庆良笔下流露出对故乡父老乡亲的爱细腻而又深厚。庆良母亲因病早逝,这也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永远的伤痛,书中怀念慈母的篇幅最多,亦最为感人。在《故乡的苦楝树》一文中,他写道“第一次探家,在村口又远远地望见母亲在苦楝树下,母亲的一缕缕白发在风中清晰可见。”最朴实最长久的母爱,永远温暖作者这颗游子的心。他写道“苦楝树,母亲——我生命中的最亮丽的风景”。是呀,母亲在苦楝树下送儿行、盼儿归,那让人心酸而温暖的仁立,直接刺到读者内心最温柔的地方。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国尽忠是热血男儿的本分,更是军人的职责,对父母乡亲,庆良既有作为赤子的感激之心,又有作为远足者的愧疚之情。他写道“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什么让你的思念变得悠长,在到莺飞草长的春季,是什么令你的牵挂更加疯长!”父老乡亲的冷暖牵挂着游子的心,军人豪情万丈,也同样心细如发!“无论工作、学习有多忙,我也会在看完新闻联播后,听听天气预报,因为我只想知道,老父亲在家里是天晴还是雨天”。读到此,我心中被温暖灌得满满的,盛放的是永不消散的爱的旋律。

有人说,只要具备了热爱的心态就一定会拥有精彩的人生!《故乡秋色》同时记录着作者从一名农村少年到上校军官的心路历程,无论人生得失悲喜,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是博大而又浓烈的。“生活中大部分的坎坷,都是可以跨越的,只要不懈的努力,用坚强走出来的路,总会感觉沟沟坎坎不算什么。”作者在军营打拼了二十余年,一直把军营生活当做人生的财富,对军营生活充满了热爱,体验“头顶炎炎烈日,面对浩瀚长江,战高温、负重荷的艰苦生活”,从而“激发着我进一步改进作风,激励着我更加勤奋工作,鞭策着我更加无私奉献,以无愧于这种荣光。”

心中有爱!缘于作者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与单位花工老周的交谈中,作者感悟到的是“一颗充实的心,在生活的本质上就是一朵绽放芬香的花朵”。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思索的是“生命就是不停的在别离中崛起,在别离中成熟,生命的坚强就是因为有了更多的承受,才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拥有。”读《故乡秋色》,体会到的是一种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感受到的是一种正能量的冲击!

心中有爱,热爱故乡,热爱乡亲,热爱生活,作者一颗热爱的心和温馨的文字,温暖着我!

与书为友

文/郭亚军

自幼喜书,爱书,痴迷于书。

我不喜欢购物,却喜欢逛书店。我觉得书店里有一种特殊的香,这种香远胜世间一切花花草草。不浓烈,却醉人,让人不觉间就沉迷其间,不能自拔。在书香中静静漫步,搜寻着喜欢的书籍,如浪里淘金,似海边寻贝,偶尔看到一本对了心思的好书,其兴奋之情不亚于突然遇到心仪的女子。

每一本书,都凝结着作者的心血。那一个个黑色的文字,或纤细、或凝重、或端稳、或轻盈,整齐排列于雪白的纸张之上,就如士兵整齐地排列于沙场之上,音符整齐地排列于五线谱上……它们从来不张扬、不炫耀、不轻狂,只静静地,被一页页装订成册,一册册放上书架,安宁如处子,寂寞似冬花。它们静静地等着,等着被认知的那一刻,等着有缘人的到来。

一本书,被读者认可,是作者的幸运。

一本好书,被读者发现,同样是读者的幸运。

对我而言,书是无穷无尽的知识宝库,书是瑰丽神奇的梦之花园,书是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书是引人过迷茫渡人至彼岸的济世小舟。

书能给人以知识,增人以才干。一本有思想、有哲理、有深度的好书,能提高读者的人生境界,充实读者的现实生活;书能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无论是韵味悠长的唐诗宋词,还是典雅优美的中外散文,都能像清泉一样洗涤读者的心灵。哪怕只是用于娱乐和消遣的书籍,也能让人通晓事理,增长阅历,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近些年,读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因为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以其高速度高效率大容量易接收等优势,迅速占领了我们的业余生活领地。那些或激情或柔美的片子,从视觉到听觉,无不给人强烈的刺激,让人可以轻松的享受。

不过我总觉得,那些新的手段虽然方便快捷,虽然让人刺激让人兴奋,但却来得过于轻易,反难得到深刻的回味。反而书籍中那些优美的句子,过目不忘,口留余香,常读常新。

夜静无人时,独坐一室,捧起一本喜爱的书,于是心便静了,神便定了,所有浮躁尽皆远去,心灵在文字间流动穿行,曼舞无声。

在书中行走,好像是跟随作者一起远行,能感受到作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分享他的幸福,他的痛苦,于是多了一份人生感悟。

在书中行走,好像是翻阅世间万象。触摸故事的脉络,聆听人物的话语,考辨精妙的伏笔,追寻语句后的深意,于是多了一重人生阅历。

在书中行走,更能享受文字特有的美。那行云如水的语句,花雨缤纷的意境,真挚动人的情感,本身便是一种独有的享受。而阅读,更让人不觉间展开想象,放飞思绪,去想象那些场景,去感悟那些情节,让心情澎湃,让感情升华。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与书为友,是一种幸福,愿这种幸福,也伴您的一生。

一首饱含泪水的歌

文/杨文斌

读完何存中老师的小说《一句话的歌》,我想起了作者曾经说过“文学是用眼泪腌制的”。这篇现实主义力作,具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力量。虽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主旋律题材,不是那种纵横开合的激烈冲突,不是那种汪洋恣肆的笔墨挥写,而是,就像面对一个苦难的人,在哭过之后,擦了眼泪,那种平静隐忍的慢慢道来,那闪闪的泪光,那暂时平息的波澜,却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发现,文中处处可见哭,处处有流泪,这些章节,是用“眼泪腌制的”带血的文字。特别是最后一节,更是写出了人生的大悲恸,也提升了小说的大境界。如果说前面的哭或者流泪,我还可以忍着,但小说结尾,当家师傅为年生剃度受戒那一部分,就再也忍不住,顿时热泪盈眶。作者写道:

当家师傅问:“你愿意了断青丝,断绝凡念吗?”

当家问这句话时,年生哭了,说:“师傅,我做不到!我不能够啊!我有男人,还有女儿。”年生泪流满面。

这是令人心碎一地的一幕,文中的人物在流泪,我想作者一定也是情不自禁停笔拭泪!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心生悲凉,忍不住泪流?是小人物的卑微多舛的命运,更是那一份人性的美善,让人动容。年生遭遇了那么多的坎坷悲苦之后,在庙里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但这是表面上,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解脱。佛叫人“放下”,但真的能放得下吗?亲情,责任,担当,骨肉相连,生活习性,甚至还有不甘……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感同身受,这份人性的柔软和温度,让人读到此处,怎能不感动!

然而,《一句话的歌》所写的,不仅仅是眼泪,如果那样写,岂不太沉重了。愚以为,何存中老师在小说的技术层面,主要采取了几种艺术手法:

一是融入戏谑的笔法,增强了小说的轻松感和可读性。当然这种戏谑,不是仅说说俏皮话而已,而是一种黑色的幽默,一种沉重喘息下的解嘲,甚至隐含着反讽意味。

第二,在小说叙事手法上,作者就像一名高明的摄影师,操控自如,忽而拉近现实,忽而推向往昔,视角转换自如,摇曳多姿。时态描写甚至故意有一点混乱,造成一种虚幻之感。在行文节奏上,作者又像一名丹青妙手,刻画点染,恰到好处。概括虚写的部分,如同渺渺烟雾;实写细写的部分,又逼真可视。如同云山隐现,虚实相生,用力处不给人以刻板拥堵之感,点染处予人以想象空间。

第三,何存中老师的语言,好句子,好道理,在小说中仰俯皆是。试举几例。第一节:“从天堂下来的人,回想世事都是痛苦。从地狱上来的人,回想世事都是幸福。”很有哲理。第二节:“巴水河边,水清沙白,稻禾含露,风盈盈,水也盈盈。秧棵上的露水被脚扫落了,天地间一青二白,青白之间,一行雁翅一行人。”美!何老师的语言深得传统文学白描功夫的神韵,三言两语,形神兼备。

最后,我想谈谈《一句话的歌》所涉及到的宗教与人生的问题。一句话的歌,就是六个字,即汉传佛教里的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是梵语的音译,简单说,大致意思是“归命于佛”。这一句简单的话,真像年生娘说的“在人间是万能的药。痛苦时念,可以化解痛苦。向善时念,可以使人幸福”吗?我对此表示怀疑。读完小说,我揣测,何存中老师大概也会对此“药”的“药效”表示怀疑,否则他不会安排那样一个超乎人意料的结局。它只是一个通道,走下去,也许是青天碧海,也许仍然是铜墙铁壁,对我们自身的救赎,一句话的歌只是暂时的扶手和片剂,它也许治标不治本。

一句话的歌,饱含泪水,于简洁中贯穿人性,于无声处演绎悲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