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济南的文章 / 济南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文人眼中的秋意

文/姚遥

自古文人多悲秋。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数不清的诗词歌赋演绎了这个主题。那么,在现当代文人的眼中,秋天又是一番怎样的意境呢?

郁达夫说,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他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以及潭柘寺的钟声。故都院子里的阳光和牵牛花、槐树柔软的落蕊、秋蝉衰弱的叫声、秋雨中休闲的都市闲人以及他们浓重的北方口音,都让他觉得,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江南的秋天呢,“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够,尝不够,赏玩不到十足。”因此,郁达夫认为,“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觉到底。”他甚至宣称愿意用生命的三分之二来换取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绘声绘色地介绍了北京丰富而浓郁的秋趣,但同时,其字里行间也难掩悲秋的感伤气息,这显然跟当时其所处的黑暗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与此同时,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却用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济南的山色、云彩和水景的描绘,淋漓尽致地赞美了济南诗情画意的秋天。老舍说,济南的秋天“是诗”,他还用他那一贯幽默的口气说,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艺术赐给了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老舍在济南只住了四年半,这里远不是其居住最久的城市,但他却写了最多的文章,给了最美的赞誉,所以才有了那句话——“老舍成就了济南,济南也成就了老舍。”

悲秋也好,喜秋也罢,千年以来文人们大多都摆脱不了以景抒怀的模式。但林语堂却一反常态,他的《秋天的况味》以“秋夜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轻松,一样的自由”入手,把读者带入秋天那宁静、淡泊的氛围中。在他的笔下,秋被比作是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是一只熏黑的陶锅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秋代表成熟,有古色苍茏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这就是林语堂所谓秋的意味。整篇文章没有绚烂的色彩,但笔锋过处则浓情四溢,透出林氏生活哲学的醇美与丰厚。“正得秋而万宝成”,林语堂的秋蕴含着豁达、睿智和潇洒的人生观,有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独特意境。

峻青的《秋色赋》发表于1962年,他用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胶东半岛令人鼓舞的农业大丰收——“绚丽灿烂的秋色,令人兴奋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峻青说,“我爱这绚丽灿烂的秋色,因为它表示着成熟、昌盛和繁荣……”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使人为之心醉的秋色是在我国遭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之后,人们上下齐心,用坚强的意志和辛劳的双手换来的,这是一篇热情洋溢的时代赞歌。

若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郁达夫的秋意是“悲”,老舍则是“喜”,林语堂是“怡”,峻青则为“颂”。

我画泉城

文/郭健

我生长在泉城,对泉城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小时侯就有一种朦胧的想法,就是将来一定要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下来,到后来我开始学画并选择了油画这一表现力很强的画种,表达我内心所感悟并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来描绘我心中的济南。

也许是对济南有着深厚的情感之缘故,还有就地取材之便利,这些年,我画的最多的就是济南了,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小时侯在姥姥家,住老东门的缘故,经常穿梭于大街小巷之中,嬉戏于名泉边,街巷之中古朴的美、名泉的风雅气息,在我幼小心灵中扎下了牢固的根。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促使我拿起画笔描述济南,让济南的朋友想起济南的美,让所有的朋友了解济南的美。

我在画济南组画的过程中,每一幅都充满了我对济南的眷恋之情,都是在一次次的回忆与呓语的对话中产生的,是我的内心世界与济南源远历史的交融。往往是越画对济南的感情就越加强烈。所以,如今的我还是常常地徜徉在泉城街巷之中,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新的理解。记得有一年的深秋,突降大雪,我乘兴来到泉城的老街小板桥、剪子巷和芙蓉街等地,去感受雪中的济南。雪,给我熟悉的老街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诗意,同是一景因季节和天气的不同也产生出各异的美。

在油画——《泉城人家》中,我试图表现泉城百姓生活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诗一样的环境中,尝试着一种多年来一直追求的新的表现技法,就是画刀和画笔并用,颜料采用薄厚相加,且反复多遍的画法而完成的,使画面产生出变化多端的特殊效果。在作画的过程当中,我根据不同的题材而采取不同的表现技法。

我在《老济南》这一组画中,表达了深沉、宁静的情调,虽以老城为题,而笔下的每一景物,都是心与自然的交融,把景物看得与人一样有呼吸、有生命、有感情,许多习以为常的看似极为平常的街巷、石板、小路和泉水都成为我表现的题材,正是我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所画的济南组画,引起许多老济南人的共鸣,联想起一个个的故事,一段段对往事的追忆。

美国着名画家安德鲁·怀斯曾说:“我的作品是我与生活的乡土深深结合在一起的,但是我并非描绘这些风景,而是通过它来表现我心灵深处的记忆与感情。”济南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需挖掘的题材还很多,我还要继续去发现、去表现,在艺术之路上,实现自己的追求,以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大家。

文豪们的秋韵

文/荆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来了,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是一个文化内涵深厚的季节,而文人与秋的情缘,也多见诸文学作品。

老舍先生的秋是诗意的。在《济南的秋天》中,老舍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由此写出了济南秋天的美丽与魅力。老舍还盛情难却,“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此时,没有春的艳丽,没有夏的火辣,没有冬的冰冷,这就是秋。因为“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如诗般的静美,让人流连忘返。

林语堂先生的秋是深远的。在《秋天的况味》中,林语堂没有对秋的丰腴、肥美过多着墨,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一种绵延细节的意味。“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秋被比作雪茄、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逐步铺陈,不断渲染,通过这一连串的道具和媒介,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秋天的况味”。这其实更是一种“人生的况味”,从容潇洒,充满睿智。

郁达夫先生的秋是清静的。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不远万里赶去北平,只是要尝一尝那故都的秋味。“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北国的秋,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就连最平常的事物如牵牛花、槐树、训鸽和蝉声,在北平高远碧绿的天色之下,也别有意趣。难怪郁达夫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以己推人,觉得“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而读书中的诗词文章,让他感触“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

莫言先生的秋是斑斓的。在《北京秋天下午的我》中,莫言解释香山的名气多半是因为那每到深秋就红遍了山坡的树叶。莫言猜想,当年曹雪芹曾经爬上过香山观赏过红叶,纳兰性德也上去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也上去过。周作人在那附近的庙里住过很长时间,写出的文章里秋气弥漫,还有一股子树叶的苦涩味道。莫言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始终没去过香山,但似乎对那个地方并不陌生,漫山遍野的红叶在他的脑海里存在着。如果真去了,肯定失望。他知道看红叶的人比红叶还要多,美景必须静观,热闹处无美景。不过,这或许只能是一种奢望了。

由此看来,文豪们的秋,不同于春的躁动,夏的奔放,更不同于冬的枯燥。至于秋风的犀利,可以洗尽积垢;秋月的明澈,可以照烛幽微,秋是又犀利又潇洒,不拘不束的一位艺术家的象征,这种色调,可以抚慰当代人浮躁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