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保姆的文章 / 保姆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保姆赵小爱

文/鲁秦儿

我管我家的保姆叫“赵老师”。

每次我们一起外出,我都向别人介绍说:这是赵老师。她不争辩,也不解释,与人握手,寒暄,很知书达理,交谈时不亢不卑,让人觉得这个“老师”很是名副其实。

“赵老师”叫赵小爱,25岁。“赵小爱”还不是她原名,她原名叫赵月鹅,她嫌俗气,当时刚好播出电视连续剧《小麦进城》,里面有个女主人公叫小麦,她就“机灵”一改,把自个儿改成赵小爱,她说音也差不多,别人叫着也顺口,并且这名字比“赵月鹅”好听多了。改了好,改了就一切都变了,就连精气神也不土了。小爱为了更“城市化”,把不多的头发烫了个大花,在小摊上买了不同样式的发卡,隔日轮换戴。买发卡时小爱最爱跟摊主搞价了,十元的东西她能搞成三元。她对摊主小姑娘说:你知道吗,我以前跟你一样,我上大学时也兼职批发零售过这些小礼物的,你在哪批发的我都清楚。小摊主一听是同行,自然不敢多报价了。事后我问小爱,你真的做过这些小买卖吗?小爱说哪里呀,我不这样说她能给我这么低的价吗?你知道吗,这是我买东西时常用的“杀手锏”,只要你买啥你就说你以前也是做这行的,他们就不敢多要价了。

其实,“赵老师”没上过一天学。她动不动跟人说我上大学那会儿怎么怎么,她说她怕别人看不起她,怕别人说她乡下妞,说她没文化,为了“混入”城市人,她得“装”得像模像样。为此,她偷偷买了本小学字典,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天认多少字,她说她已认了好多字了,基本能看小说。小爱说虽然没上过学,但她从小就有个愿望,梦想当个老师,老师代表着有文化、有知识,多好。现在想来,怪不得小爱经常戴一副平镜,当初我以为她是近视,大概“眼镜”在小爱看来也是有代表“学识”意义的。

赵小爱刚到我家时,只是做些家务,但我给女儿辅导作业时她总是坐在一旁听。

有一次我出差一周,想着女儿的作业没人辅导肯定一团糟,谁知回来后发现作业比以前做得还整齐,每课作业后还有赵小爱的签名。并且每天让女儿多做5道数学题,记10个英语单词。原来这一周小爱当起了我女儿的家庭老师。我问起缘由,小爱说,我虽然看不懂她的课本,可是我每天能做到对她的监督,并且给她有个约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作业有奖励,奖品是我女儿最爱吃的“醋梨膏”。那是小爱在老家带来的农特产品。

小爱对女儿的“辅导”持续了一个月,女儿的成绩居然提高了。月考时成绩平均增长了10分。我感到很惊讶,没进过一天校门的赵小爱能有什么魔法?女儿装作深沉的样子说:是爱和感动。女儿说她做作业时小爱就抄她的字典。小爱对知识的追求都这么有毅力,我这么好的条件为啥不好好学习呢?我大悟: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一个如此上进、聪慧的女孩,为自己的梦想生活着,快乐着,这难道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我每次叫她“赵老师”,从未有调侃的意味,既满足了一个农村孩子的向往,也是发自内心的一个尊称。

对于赵小爱,我总抱着仰视的态度,因为她身上有许多令我感动的东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她确实是我和女儿的一位“老师”。

其实任何职业都是平等的,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保姆”这个职业,跟办公楼里所谓的“白领”们一样,她们都是在工作,都是在为他人的服务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祖国是我生命的根

文/李剑红

周围朋友的孩子不乏去美国留学的,他们常常炫耀美国人的生活如何富足,美国的大款何其多等等。好象美国遍地是黄金,随意可以捡到似的。

曾经有一位老邻居,她的儿子和女儿都是北京名牌大学研究生,他们毕业后,都去美国定居,在美国打工。在他们母亲眼里真是无比的荣耀。后来,她去美国探亲,探亲中的这位阿姨常常打电话给我妈述说她的情况。在美国,她很少见到中国人,她自己英语口语又不好,自己不敢单独外出,很怕找不到家。她的女儿和儿子在美国的公司工作非常紧张,一点都不敢放松,因为如果一放松就有被辞退的危险。在美国遇到金融危机的时候,首先辞退的是中国人,她的女婿被公司辞退了,她吓得睡不好觉,害怕女儿和儿子也被辞退。因为在美国的消费水平非常高,如果失去了工作,简直就活不下去了。那位阿姨远隔重洋在电话里向我的母亲述说着苦楚,我妈妈说实在不行,就回国工作吧。她却说,亲属和朋友都知道她有一双有出息的儿女在美国工作,如果再回来,多没面儿呀!没脸回来呀。她的儿子和女儿有了孩子,都雇不起保姆,因为在美国保姆的工资是非常高的,一般家庭是雇不起的。她的儿子和女儿虽然有一些积蓄,但是一旦失业,后果是非常可怕的。他们舍不得高价请保姆,只得把老妈接去给他们当保姆了。这位阿姨在名义上是去美国享福的,其实是去给儿子和女儿当保姆的。去了不到半年,她就累病了。在美国是最怕得病的,因为治病的花销贵得惊人,不是一般人能够承担得起的。儿女见老妈当保姆吃不消,也只得把她又送回了中国。

现在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地位很高,这位阿姨的一双儿女在美国很受人尊重,他们很自豪地称自己是中国人!

我虽不是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但是,我却时时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生我养我的是中国这块土地,是中国把我培养起来的,为祖国发光发热是职责。如果我是一棵笔直葱茏的树,祖国就是我生命的根。在我的心中,我的祖国是最神圣的。

父亲的晚年生活

文/李孟雄

时光灿烂了岁月,也丰富了人生。在这里说说我父亲的晚年生活故事。

故事从2003年说起。那年5月我母亲罹患糖尿病致肾衰竭去世,76岁的父亲成了孤老。

说父亲是孤老,是因为他长年一个人生活在乡下,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其实父亲养育了我们3个儿女,但母亲去世时我们都在外乡工作,无法放弃工作回家照顾老人家。

父亲也不愿意跟我们去城里生活。他不习惯城里的嘈杂和喧嚣,认为还是乡下好,人熟,山好水好空气好。乡下诸多的好,让父亲故土难离。如此,我们也就只好依了他。

为了排解孤独,父亲养了一只花猫和一条黄狗作伴。

没人照顾,父亲无法不让我们牵挂和担心,第二年我们给他请了一个保姆。父亲不甚乐意,他怕给我们增加负担。但当保姆请进门时他也就不再坚持,算是默认了。

未曾料到的是,父亲与保姆相安无事一段时间后,竟发生了口角。一天保姆给我打来电话,气咻咻地跟我诉苦:“李哥耶,蛮费劲嘞!你爹耳朵背,跟他说话声音小了听不见,声音大了又说恶了他,跟我发脾气,我怕是不能干了!”

保姆说得极是。父亲岁数大了,除了患有老年人常见的脑梗塞外,耳朵还严重背听,说话南辕北辙,你问他巴陵县,他回答外婆健,确实很费劲。

为了安慰保姆,我只好跟她讲好话,让她马虎点。

最终保姆还是走了。对此,父亲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不好,没有保姆他也能照顾自己。自己煮饭,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扫房间卫生……平凡琐细的生活中,父亲不张不弛地消磨着时间。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父亲当了17年大队干部,农民出身的他自有着农民的智慧和勤劳。岁月如云烟飘过,但并未消弭他对劳动的热情。家里没有田种,父亲就在地里种菜栽红薯。老人家习惯于每天到菜园里转转,或挖地,或锄草,或泼大粪……什么季节地里都生长着时令蔬菜。

父亲知道我喜欢吃红薯,每年都要种十几垅红薯给我带回城里吃。我的喜欢就是他的快乐,吃苦受累他乐意。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到了该挖红薯的时候。父亲见我提着一袋一袋红薯回城,别提有多高兴,脸上的笑纹浪打浪,又像盛开的木棉花,绽放一朵朵。

知了叫了,这是夏天的晚上;蛐蛐叫了,这样的晚上已经是秋天。听着大黄狗紧一声慢一声的吠叫,父亲知道有人经过自己屋门口的脚步已经远去。这个时候,他孤独脆弱的心是愈发地孤独了……

时间久了,父亲慢慢习惯了生活中的这种常态,为了缓解一分孤独,每天夜幕降临时,他就拿起手电筒出去串门,这家坐一会儿,那家坐十分钟,喝杯芝麻豆子茶,跟主人费劲地扯些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儿。临了,父亲会准时回家看电视。

每天晚上看央视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是父亲雷打不动的节目。父亲说台湾政坛一团乱麻,民进党和国民党两党恶斗不断。父亲也喜欢看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联播》节目,他从电视里认识了奥巴马、普京,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一些世界知名政治家。父亲佩服普京是个政治强人,克里米亚想收回就真的收回去了,美国、欧盟外加乌克兰都拿他没办法。

晚年的父亲做事也有奇葩的时候。老人家旧时念过几年私塾,懂点文墨之道,平时喜欢帮人写个对联作个挽联什么的,也因此闹出些笑话,遭遇过尴尬。双合村有个叫陈五云的老爹爹,长我父亲8岁,两人是多年的交情。五云爹90岁那年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待了个把月,都以为他不行了,过不了90岁这道坎儿。父亲听说后在家里枯坐一整天,冥思苦想憋出一副挽联。联云:身披双甲,寿享耄龄,晚景正欢娱,何不期颐归碧岛;眼观四代,戏彩娱亲,桂阑多挺秀,晨星寥落后人贤。挽联写好了却没有送出去,盖因五云爹在阎王老子跟前作了个揖又回来了,奇迹般地闯过了鬼门关。

父亲闹了一出“乌龙”,遭人讪笑,怎不尴尬?吃一堑长一智,后来父亲就吸取教训了,人死不入殓他是不会再作什么挽联的了。

眨眼间我母亲去世已经13年,父亲也快90岁了。岁月催人老,看着父亲日渐苍老的脸颊和眼中常常流露出的对世界对亲人的眷恋,我就陡生一种想哭的感觉。

膝下有儿女,可叹未承欢。现在父亲依然一个人住在乡下,依然是那只花猫和那条黄狗陪伴着他……

这就是我父亲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但不虚构;平凡,却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