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佛陀的文章 / 佛陀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浴佛节”的由来

文/李德云

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浴佛节”,即释迦牟尼佛祖诞生日。

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北部的兰毗尼园。是一个国王的儿子,名悉达多。据《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记载:“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行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花。”这就是说,悉达多太子诞生不久,就面向四方各行七步,每走一步,足下生出一朵莲花。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唯我的“我”,并非指佛陀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头顶上天,脚踏实地,尊重自己灵性的开示,掌握自己命运的锁钥。传说佛陀降生时,园中百花齐放,天空出现九条龙,由龙口吐出香水为婴儿(佛陀)沐浴。因此在这一天各地寺庙的僧侣会用甘草茶、香花做成浴佛水,仿效这种情景为释迦童像沐浴,因而称作“浴佛节”。浴佛的仪式一般是在寺庙的佛殿或露天净地举行。浴佛方式是殿内或殿前置一浴亭,亭内供释迦佛童像,旁贮浴佛水,浴佛水是药草煮炼而成。浴佛节是从求福灭罪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这一天的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佛寺浴佛。去寺前要禁吃酒肉、葱、蒜、韭、香菜。浴佛时僧人及信众排队每人勺水淋佛,浴佛期间,人们要讨浴佛水带回饮之,是说有消灾的功效。

浴佛的真实意义,还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释迦牟尼佛的诞生为世间带来了清凉的佛法,因此藉着浴佛的仪式,让佛的慈光永照人间。除了缅怀佛陀之外,浴佛也是在洗涤人们内心的尘垢,让自性显发,同证如来的清净法身。浴佛的意义不仅是洗浴太子童像,而是洗涤人们内在身心的浊染,让身心能得到洁净、轻安。浴佛也是在提醒人们时时保持一颗清净心。

咏仰天湖

文/柏涛

人谓南国岭,千峰皆相似。尽是葱郁色,惜缺苍茫意。独有仰天湖,湘南称殊异。疑是塞外山,飞来南天地。峰峦少翠树,怪石绝踪迹。唯见满山草,绵延至天际。秀色难为餐,苍凉随风起。山顶一策马,如至天山底。草场无足怪,碧湖方称奇。滟滟一湖水,莹莹赛泪滴。不类火山口,疑有佛陀栖。曾遣天山水,挪之于林邑。事了拂衣去,南归十余里。云雾生危峰,巨石筑绝壁。佛陀仰天卧,以为息肩地。一卧千万年,乱石生佛体。佛头高百丈,乐山佛难譬。佛身向天边,生灵得荫蔽。今观佛首山,容颜仍历历。宝相唯庄严,安详谢激厉。未审醒与睡,只知眉眼闭。身名已灭度,佛事成隐秘。徒留仰天湖,容窥佛陀力。

我昔初登顶,同行有师长。师我别离久,重逢喜气扬。师虽未亲诲,感恩不曾伤。并行青草上,如临师大庠。当年麓山下,曾为读书郎。麓山钟神秀,湘水酝书香。学机得非易,少年不思量。师长言谆谆,学生听茫茫。虚将光阴至,辜却好韶光。今与师重逢,暂将羞赧藏。改却旧习气,恭敬执礼忙。聆诲如听经,图解心中罔。大好风光在,无心细品尝。践草如履土,遇湖似观塘。空将宝山入,有眼堪比盲。鱼熊难兼得,舍鱼取熊掌。春花纵宝贵,秋实岂可丧。仰天湖长在,再访亦何妨。

重上仰天湖,同学相携顾。昔日一挥别,十载人生路。青葱少年郎,多已为人父。重逢何所谈,漫将往事述。欢颜形于色,疾步轻于兔。纵马轻驱驰,意气堪吞虎。方松拴马绳,忽至翠浓处。四顾草茫茫,环听风怒怒。碧湖浪徐徐,笑语声促促。跃马上高冈,收缰塔下驻。四面群山笼,荫蔽家万户。绵延与天接,如龙隐云雾。茫茫天地间,似有人低诉。此景共此情,金银难量度。愿持同学心,悉修人间睦。

三上仰天湖,县令当先行。同伴皆同僚,微服访乡情。徒步数十里,何惧路狰狞。沿途何所见,山高地不平。民房稀疏立,寥落如晨星。十室半为空,少见青壮丁。青壮何所去,务工他乡行。徒留黄发童,相伴老妪翁。勤种一季稻,聊为口食营。散养一头畜,偶荐游客乘。但愁客偏少,岂顾草将净。粪水污草乱,嚷争引客惊。驻彼草山坡,四顾草冥冥。人道山景好,谁闻民困声。大山百十里,入山如入囹。景乃高山美,家因偏僻病。睹此鄙陋状,县令行无宁。令问扶贫计,众说意争鸣。恨我才识浅,手中无明灯。空有为民志,不能驱山暝。唯愿孔明至,早将奇计呈。兴彼旅游业,扬此山水景。乡民不远徙,居家享安宁。

噫!东坡登庐山,曾题西林壁。横侧有不同,远近观殊异。崔护过南庄,怅将去岁忆。桃花笑如故,叹无往时意。累访仰天湖,未穷真底细。同学乐山水,县令哀天地。当缘身在山,亦由情境易。江山万年在,人世无穷已。但愿民富足,四海无愁艾。

拉瓮

文/丁明烨

儿歌曰:三爷爷,去拉瓮,一路小心就怕碰,走过一座石头桥,咯嘣,仨瓮烂了一个瓮,又过一座木头桥,咯嘣,俩瓮剩了一个瓮,小小心心到门口,咯嘣,仨瓮一个也不剩。

先前的农村,庄稼人盛粮食,一般是草编的粮囤。后来鼠患盛行,往往把草囤咬破,人们只好用缸和瓮来盛粮食,尤其是口小肚子大的陶瓮,烧制简单,价格便宜,深受农户的青睐。

盛粮食的瓮,一般由黄泥烧制,体积硕大,壁薄易碎,不易运输,窑主不到村上销售,需要者要单独雇车到集市或窑上去拉。因此,通往乡村的土路上,就会经常看到一排排拉瓮的车队。有的一车拉三只,有的一车拉五只,还有的一车上下两排拉七八只的,看起来很是险绝。

拉瓮时,装车可是个技术活,瓮的摆放要对称,缆绳要刹得紧,瓮与瓮之间要隔上些松软的夹层,不然一个破绽就可能使一车子陶瓮变为一堆残瓦碎片。

当时,乡间的道路凹凸不平,车辙,石块,水坑充斥其中,过沟过桥,上坡下坡,拉瓮更要讲求技巧,一不小心引起的颠簸,都可能造成整车陶瓮的损毁。有经验的拉瓮人,懂得掌握步伐不快不慢的火候,太慢太专注会费力不赶路,太快太用力又会引起车子的剧烈颠簸,因此,不快不慢,不松不紧,成为拉瓮人的诀窍。

这使我想到一则着名的佛教故事:有位琴师请教佛陀,修行应该怎样用功为好?佛陀问他平时弹的琴弦是松还是紧,那人答道:要想演奏出美妙的曲子,琴弦既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太松则音色低沉晦涩,太紧则音色急切高峻,都无法弹奏出动听的音律。佛陀告诉他,修行也是一样,太松会流于懒散,太紧会过于执着,都不利于心性的修养。

不快不慢,不松不紧,或许对我们的生活与养生,都有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