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老虎的文章 / 老虎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晋南花馍

文/张岩

花馍也叫面花,最早用于祭祀。晋南民间蒸花馍的习俗,已延续了上千年。品种有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等。花馍可食用,可观赏,是人们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以豆子、红枣等为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普通的剪刀、梳子、顶针、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每逢红白喜事,满月贺寿,主人家总是提前淘麦磨面,请来村上的花馍能手前来帮忙,展示绝活。一团团白面,在花馍能手的捏制下,变换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花馍。

以面食为主的晋南人,不仅在花馍的蒸制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对花馍的寓意、吃法也有着不同讲究和说法——

大年夜、正月初一,要吃枣花馍。据说,吃了这种用红枣和麦面捏制而成的花馍,在新的一年里,能增长智慧,遇事心有主意,办事事半功倍。

元宵节蒸馄饨馍。吃了它,一家老少平安,四邻和睦相处,亲情融融。

五月端午艳阳天,要蒸老虎馍。老虎为兽中之王,是勇猛、强盛的象征。吃老虎馍,晚辈都能像山中老虎一般,虎虎有生气,长大成大器。

六月六要蒸莲花馍。寓意吃了后可明辨是非,踏入社会能出污泥而不染,品行高洁,清白一生。

八月中秋节,要蒸月饼馍。吃着月饼馍遥望圆月,家乡亲人思念远方亲人,远方亲人不忘故土亲情。

婴儿满月要做鼓鼓馍、枣长花馍,鼓鼓馍象征从此敲响了人生征途的鼓点,枣长花馍寄托着父母对儿女的殷切期盼:快快成长,早成栋梁。

周岁娃娃要做鱼儿馍,寓意生活富裕。一岁食鱼,岁岁有余。孩童十二岁时要做项圈馍。民间说法:项圈就是护身符,吃后可护佑儿女顺利度过人生。

青年人结婚,蒸的是花糕馍,有“九凤朝阳”、“九龙戏珠”等,花糕上捏制有人物、花鸟、鱼虫、龙凤等,活灵活现,象征夫妻生活幸福美满。

老人们过寿,蒸的是桃儿馍,外形好似一颗心,象征儿女向长辈敬献的孝心。昔日父母呕心沥血育儿女,如今儿女长大成人,亦把自个儿的爱心奉献给老人,愿长辈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当老人离别人世,家人要蒸豆包馍,用以祭奠。豆包即把人一生的功过全部包揽在内,犹如一个句号。

千姿百态的晋南花馍,向人们讲述着在一方土地上繁衍的古老的食俗、民俗文化,反映着中华民族浓浓的根脉情怀,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奇石缘

文/吴兰兰

早就听说了,周至的张先生家里有个宝贝——镇宅虎石,遗憾的是一直无缘相见。我属虎,自然爱虎,就这么一直惦着。

令人高兴的是,前不久联系上了张先生,得知他在家。我和爱人还有两个孙女,立刻驱车前往。

门开了,主人盛情地将我们邀进里屋。进了中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文化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教大师任法融先生的书法“紫气东来”,四字连环套写,妙不可言。特别是那坚挺的竖笔,犹如青锋宝剑,刚劲有力。

厅堂如此之美,令人已是看不够不想离开,可我最惦记的还是虎石。听说虎石在二楼,我迫不及待地跑了上去。没等先生介绍,我一眼就看到了。那是一块长方形巨石,一只凶猛的大虎从巨石中走来,威风凛凛,气势惊人。我震撼了。它简直就是块虎化石么。那矫健的步伐,让我好像看到了它身上每一块肌肉的运动。还有那微微扬起的头颅、凝视的目光,尽显王者风范。这虎石有一条美丽的尾巴,人常说“看虎看尾”,尾巴的细微摆动诠释着老虎的万种风情,表现出老虎的千姿百态。都说老虎屁股摸不得,可是我摸了,我能感觉到它喜欢我,而我则和它冥冥中有共同的感觉。

张先生爱石如痴,他的奇石太多了,不仅收藏奇石,还赋予了这些奇石灵魂和诗意。它们个个都有故事,鲜活的灵性与生命的强音碰撞着、交融着,使整个房间充满着和谐与浪漫,我听得高兴,简直有点目不暇接了——有恐龙化石,十二生肖石,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有数字接龙石,嫦娥奔月石,天女散花、昭君出塞、达摩面壁石,还有王母娘娘送子石……

最后,我在一块“比”字石前流连。要说“比”字石好,倒不如说比字谣更好——“人比人,活不成,马比骡子驮不成。世上事,律不齐,人骑马来我骑驴。回头一看拉车的,觉得自己还可以。”这种处世情怀、这种达观精神也潜移默化着所有爱石之人。

要离开了,我们依依不舍,都把手握了再握。我更感觉自己的灵魂受了一次洗礼,好像还在和那些奇石们私语着。

去老虎尾巴下载激情

文/高昌

仿佛是在攀登,向着一个精神高峰的顶点。

脚步不由自主地就缓慢和沉重起来。

一声轻咳,像春雷一样从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深处传来——我找到21号的所在,站到了鲁迅先生的门前。

以我的个人见解,看一千本关于鲁迅的大书,不如到这个有丰富故事和激情的老宅子里,来逗留半个小时。因为在这里,可以亲身领会鲁迅的体温和热度。冷傲的老建筑,处处透出一股苍劲和悲凉,可以细细观察缪斯的夙夜惊叹,也可以谛听历史心音的潺潺脉动。

院内的两株丁香树,是先生亲手栽种的。据说“这种树老百姓家都不栽,因为它象征着清苦,可先生却栽了它,并以此明志”。三间北房后面接出一间仅有八平米的斗室,活像一条拖在后面的尾巴,因而被称为“老虎尾巴”。鲁迅自己称它为“灰棚”,又因为那时有人说他是“学匪”,鲁迅也曾带讽刺意味地把这个“老虎尾巴”命名为“绿林书屋”。这就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了。室内各种陈设均保持了鲁迅生活时的原样,仿佛还能闻到先生身上淡淡的烟味,仿佛还在回响着先生爽朗火辣的哗笑。

到这样的屋子走一下,迎面仿佛吹来一股散发着隐隐潮气的历史的气息,仿佛感受到似水光阴的那种柔软晶莹铮铮淙淙的流动。仿佛自己是一条离开了很久的鱼,现在重新游回来,沐浴在先生的目光里,滋润焦渴,吸纳力量,蓄养生机。与其说这是来瞻仰一位前辈作家的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中学语文的一份功课——语文课本中有鲁迅的一篇《秋夜》,首句说:“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的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那份“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凄凉和孤傲,一直深深地植根在我的心灵深处,至今仍很新鲜。仿佛我又回到了如诗如歌的中学生时代,火一样的青春热血,突然都复活了,重新燃烧起来。那么遥远那么亲近的一股青春冲动,在车水马龙万丈红尘中,幼稚地而又清晰地重新浮现出来……

这篇《秋夜》,就是在“老虎尾巴”写出来的。我今天到这里来,从“老虎尾巴”上,下载激情……走了半个多世纪,鲁迅留下了一个伟岸高大的背影!从背后仰视他,我软弱怯懦的心灵,仿佛获得了无穷的精神能量。

毛泽东称赞鲁迅“在黑暗与暴力的进袭中,是一株独力支持的大树,不是向两旁偏重的小草”,我想果真把鲁迅比喻成一株树的话,倒可以把他比作他后院里的枣树。那枣树在漆黑夜色中的惨淡星光照映下,举着惊心动魄的枝叶,呈着孤傲的刺,令人心灵颤栗,灵魂震惊。某些帮闲者躲在远处的床上,撇着嘴角,对着他的方向指指点点、嘟嘟囔囔……他们站在永远正确的立场上,嘲笑着战士身上的伤疤。笑,就让他们笑去吧。那枣树的风骨,依然挺立着。他身上的那些刺,仍然很硬。

鲁迅故居没有大窗户,全都是木格的窗棂。那细密的窗格子,就像先生睿智的深邃的眼睛一样,冷静地注望着我们这些熙熙攘攘的来访者。徜徉在这处独具风姿的文化风景里,我庆幸无情的时光居然留给我们这么多记忆的底片,留给我们这么多扇接近先生心灵的窗口。鲁迅在《范爱农》中记录过濒死前范爱农的一句话:“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离开鲁迅故居的时候,我也默默地有了些胡思乱想:“没准明天也会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作为文坛后辈,没别的说的,我的意思是,还是向先生的精神向度看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