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打折的文章 / 打折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母亲好忍性

文/牧徐徐

母亲每晚8点半都会准时出现在我家门口的一个超市里。那时超市生蔬专柜开始打折——半价处理白天没卖掉的蔬菜。母亲觉得划算,于是每次都将购物袋填得鼓鼓囊囊的,回来后就向我述说着她骄人的战果——自己如何掐准了时间,并眼疾手快地战胜其他老人,抢到品相较好的打折蔬菜。

次数一多,妻子开始有点不高兴,她婉转地告诉母亲,打折的蔬菜多是不新鲜的,最好还是少买或者不买。可是母亲哪里听得进去,节省才是王道。

最后,妻子只好把儿子抬了出来,“小孩子正在长身体,一定要吃新鲜的果蔬,否则长不高,也不会聪明的。”母亲一听,急了,不再去抢打折的蔬菜了。

可没过多久,她忍不住了,又开始去买了。只是,白天她也会去超市,单独买一些新鲜的蔬菜。接下来,每餐的菜,母亲都分成两次做,一次是做打折的菜,留给她自己吃,另外一次是做新鲜的菜,给孙子吃。

母亲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喜欢捡别人丢的垃圾,然后偷偷藏在楼道里,等积攒到一定的数量时,再拿到外面去卖。同一楼层的邻居几乎都知道母亲的这一爱好,有些甚至将不要的垃圾送到我家门口,这让母亲很高兴,但却让我脸上有些挂不住,我便与母亲理论:“如果缺钱尽管跟我说,不要再捡了。”

但母亲不听。为此,有一次,我跟她大吵了一架,结果,母亲被气哭了,收拾起东西,嚷着要回老家。此后的她虽然没回去,但不再公开去捡垃圾了。

对此,邻居的一位老人告诉我,像你妈妈这把年纪的乡下人,以前多半是穷怕了,现在看到这些没怎么旧就扔掉的东西,实在是不忍心不去捡,“她不是捡垃圾,是在捡起过去那些难忘的岁月。”

母亲平时做菜喜欢多盐重油,每次都被我说,后来她开始改,将菜做得清淡了许多,偶尔她会突然说:“这菜吃得没味,要是按我在老家的烧法,肯定好吃的多。”但也仅仅说说而已,她有一个好忍性。

再过几个月,母亲就要回乡下的老家了,想一想,她在我这3年,是辛苦的3年,更是努力适应城市生活的3年,她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和习惯去做事,但大多数情况下,为了顾及儿子和媳妇的感受,她最终选择了比较隐蔽或者干脆放弃的方法。她这样做,说到底,还是为了爱儿子。

我想,等我老了,跟我的孩子住在一起,我是否能如母亲一样,为了顺应他们而选择放弃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默默忍受着新的生活方式?

不打折的爱

文/鞠雪敏

母亲节前,我花268元买了件体恤衫送给母亲作礼物,跟丈夫、女儿统一口径,去送时就说“108”元,爷俩早已习惯了我的小伎俩,欣然同意。

67岁的母亲穿上新衣服,在镜子前左照右看,很是称心,她摸着舒适的面料问我多少钱。“108元”,12岁的女儿抢着回答,“这是我和妈妈一起去买的,打折的,原先二百多元呢。”母亲连连说便宜,好看,买衣服就得买打折的,别去花那些冤枉钱。过日子要精打细算,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母亲又开始了她的那通大道理,我耐心听着,并不时地“嗯”、“是”配合着。女儿则跑进卧室和侄女玩起了游戏。我知道母亲是个爱美的女人,不舍得吃,虽然爱穿,但穷日子过惯了,买衣服从来不买贵的,30元一件,50元一件,经常和她那帮老姐妹去服装大世界“淘宝”,“衣服穿身上好看就行了,人老了,还讲究什么档次?”,很显然,母亲对当下这种生活已很满足。

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的母亲,是个从苦日子挺过来的人,他与父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种着五六十亩农田的同时,伺候着患病的公婆,供给三个子女上学。在那个不太重视孩子教育的年代,大多数农家孩子小学或初中没毕业便辍学在家跟着下地干活,很少有像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完学!”那种坚定信念的,我也知道为了这句话,父母种了比别人多的地,喂了比别人家多的鸡鸭,流了比别人多的汗水,同样,日子也过得比一般人家宽余。在我记忆中,从未听父母说过一个“穷”字,家里的日子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每次交学费、书本费,母亲还总能多给点,让我们当零花钱,而我们总是悄悄藏起,待下次交钱时垫上。

40年代的日子是苦的,苦了父母,却没有苦过我们兄妹。“别让他们下地干活,手嫩,光磨起泡。”这是母亲阻止父亲让我们下地干活、体验生活的理由,“咱俩抹点黑就把活挤完了”。这就是我的母亲,用“挤”时间的方法,起早贪黑地操持着这个家,却舍不得让他的儿女们受累。“某某家的孩子真有福!”我小时候亲耳听不少村里人说过这句话。村人眼中的“有福”就是我们家的孩子不用下地干活儿。我们也深深地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假期里主动请缨下地劳动,只为父母能多歇会儿,在学习上暗暗较足劲,力争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将来有份好工作,多挣钱让父母跟着享福。

父母老了,不再是庄稼地里出名的好把式,我们也借照看孩子的理由左说服右动员地将二老接进了城里。父母为儿女们操劳了一生,该到我们尽孝的时候了,不能待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悲伤。

母亲进城当年,参加了集体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上近四万元钱后,成了领工资的退休农民。这在母亲看来,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母亲很快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并结交了一帮很谈得来的老姐妹,跳跳舞逛逛街,日子过得很是滋润,偶而跟母亲说起以前在老家种地的事,母亲直说“后怕”。在那个全凭手工劳作的年代,父母凭着“拖棍子要饭吃也要把你们送出农家门”的信念,耕种着几十亩土地,忘我地劳作,他们手脚上厚厚的茧就是辛苦的最好见证。

现今,家里生活富裕了,母亲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却依旧保留着,“蔬菜非便宜不买,衣服非打折不买”。我尊重母亲过日子的原则,隔三差五地买点在她看来是“吃钱”的蔬菜瓜果送去,原价的衣服说成打折的价钱,吃饭时不忘将母亲碗中的鱼头抢过来,“我也爱吃鱼头”,我总是这样对她说。母亲已经吃了几十年的鱼头,如今我也做了母亲,轮到我吃鱼头的时候了。

光阴轮回,我成了母亲,也真正地懂得了母亲。明年的母亲节,我打算休假陪母亲去爬长城,游故宫,趁她身体还硬朗,我还会告诉她母亲节出游的一切费用都是打折的。

孝心不打折

文/陈慧茵

深冬的夜晚,一对父子带着呼啸的寒风走进了宾馆。“麻烦给开个标间。”我抬头一看,一个略带稚气的男孩站在服务台前,这么冷的天,却穿着一身西服,手上还提个电脑包。

“标间168元。”我说。

男孩犹豫了一下,然后轻咬了一下嘴唇,“行,就来这个。”

“娃,这么贵啊,睡个瞌睡要花这么多钱,我看我还是去你宿舍住吧?”这时我才注意到男孩身后的老人,带着一顶年代久远的毛线帽子,疲倦的脸上胡子拉碴,整个人藏在一件宽大的棉衣里,看起来干瘪瘦小。

“爸,没事的,这里可以讲价,你看不是还有特价房吗?”男孩赶紧拽回父亲。

“麻烦你给看看,是不是还有间特价房?”男孩边拽着父亲边给我递眼色。

我一看,连忙点头附和道:“对,刚好还剩一间特价房。”

老人终于安静下来,坐在大厅的椅子上静静地等着男孩办理入住手续。

“麻烦你一会儿开收据的时候,给我开张68元的好吗?我不想让我爸知道我们住的不是特价房。”男孩一边从兜里掏出两张一百元钱递过来一边小声说。

我犹豫了一下,男孩见我一脸疑惑,索性一一道来。

男孩今年大学刚毕业,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去工地上打工,但是却瞒着父母说自己在一家公司找到了工作,过年由于公司业务忙所以不回家,没想到父亲却跑来看儿子了。在贵州偏远的农村里,儿子一直是父母乃至全村人的骄傲。如果要他们知道辛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竟然在工地上打工,那该是在父母的心上插一把刀。男孩为了让父亲相信自己是公司白领,所以特意在大冬天穿着西服去接父亲,因为父亲说电视上的白领都是穿着板正西服的。

男孩说,带父亲住宾馆一是不想让老人知道他在工地上班;二是父亲一辈子没住过宾馆,想让父亲看看宾馆是什么样?这么冷的天,也想让老人有个温暖的栖息之地。父亲一辈子辛苦节约,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

“娃,是68元的特价房吧?”老人走了过来。“是特价房,你看收据上都写着呢。”男孩拉着父亲,拖着大包小包上楼去了,在楼梯转角处回头给了我一个感激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