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暴雨的文章 / 暴雨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雨水无情人有情

文/钱志芳

一大早,被一阵紧一阵的雷声吵醒。接着,拳头大小的雨点“哗啦哗啦”砸下来,声如洪钟啊,摇头,暴雨又来临。听着这雨声,嘟哝着:“这老天也真是太任性了!接连下了三天,这第四天还来这么大一场啊!真是不想让人好好过啊!”

吵得彻底睡不着,睡眼惺忪,从床上爬起来。从来没有写过雨,也没有好好去观察,看过不少雨中浪漫故事,自己却很少写过雨中故事。想想,也是不应该的。

最近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是暴雨后的灾难,惨不忍睹。大家不禁发出感慨:“暴雨猛如虎啊!”微信里看到一段小视频,一辆载满货物的卡车开在洪水中,不料直接开到河中间侧翻沉下去了,那一刻惊心动魄吓得我都不敢看下去了……

朋友圈里除了水灾,还是水灾,到处都是汪洋大海;到处都是汽车淹没在水中;堵车、车祸还有绕道,几乎是朋友圈所有的话题。天灾人祸躲不了啊!

窗外,大朵大朵的雨花直接溅下来。二楼楼梯外有个小阳台,上面有不少的菖蒲和野草,因为没人上去清理,下水道堵塞,“哗啦哗啦”的雨水像瀑布直接冲下来,真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味道!平原之上看飞流直下三千尺,还是第一次呢!正好楼下的黑汽车停在瀑布下面,冲洗得干干净净呢!

真是没有想到的。还有一个同学微信群里发了一张图片,一条大黑鱼扭动着身子来到了草地里,还有鲤鱼青鱼等,大家惊呼:“鱼上岸了!赶紧捉鱼去!黑鱼不小呢,有三四斤,做酸菜黑鱼,味道超赞的!”

我知道,雨中捉鱼情趣高,一定特别开心,但是我也知道,一定有人在哭,那些承包河塘的农民,入梅以来,已经三次大暴雨,河塘里的鱼都逃光了,半年来投入的鱼苗,辛辛苦苦喂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如今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这些农民情何以堪?

暴雨之中,也能见出真情。暴雨中的交警不顾倾盆大雨指挥交通,处理事故;城管队员、环卫工人、消防队员,志愿者……他们在雨中忙碌的身影让人备感温暖。实验小学的男老师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水塘,那温暖的脊梁一定让孩子们终生难忘;塘市小学的老师为孩子们撑伞,一把花伞洒下人间大爱;万红小学护学岗的志愿者来到车旁为孩子们遮风挡雨,把滂沱大雨挡在伞外,但是暖流却涌动孩子心怀;每个村委的工作人员冒雨到村民家中、老年过渡房,第一时间指挥行动,灌注沙袋,排水救灾,筑起生命的防线……只要有危险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共产党员,这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是的,雨水无情人有情,这才是人间大爱!

暴雨里的父亲

文/刘卫

那年,父亲刚被任命为管农牧水电的副县长兼县防汛抗旱总指挥,就遭遇入梅后持续不断的强降雨。各地汛情频频告急,这对父亲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防汛办就设在县水利局,这是他几十年再熟悉不过的地方。牵来十几部电话专线,外面还停着几台吉普车备用,室内灯火通明,一片忙碌。父亲和其下属随时向上级汇报各处洪水上涨的情况,听下面水库和公社报适时汛情,不断调配抢险人员和救灾物质到一线。工作人员吃住在办公室,随时待命。父亲通宵达旦,沉着指挥,要对哪里开闸泄洪,如何处理危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定,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农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少受损失。

那时学校正好放暑假,不少道路被大雨冲毁,哪儿也去不了,我只好“猫”在家里。持续的暴雨将县城多处淹没,家里周围一片水泽,街上滞留的积水淹过膝盖。大水还冲毁了菜地,造成绝收,菜场歇业。居民靠储存的大米和咸菜度日,处境艰难。人们切身感受到暴雨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

父亲已有好多天不回家了。那天,望着仍在下着的大雨,母亲一声长叹,接着在厨房里忙活起来。最后,母亲把一包东西交给我,里面有一条香烟、一袋茶叶、几件换洗的衣物、一些白馍、几小袋榨菜,还有一碗红烧冬瓜。这个冬瓜还是母亲临时跟邻居“讨”来的,成了整个雨季我家唯一的菜蔬。

我用一条大帆布包装好,准备给日夜加班的父亲送补充给养。当我穿着雨衣,顶着瓢泼大雨,蹚水到水利局时,值班的阿姨告诉我,你父亲昨晚就带着工程技术人员和调配到的一批县直机关的精干人员,带着防洪物资赶往蛤蟆乡的明山水库了。抢险队员先是坐车,公路断了,接着徒步,在崎岖而湿滑的山路上穿行。到达现场,父亲立即对发现的一处溃口制定了抢修方案,苦战一昼夜,用装满泥土的麻袋、石块、大树枝等堵住了溃口,保住了水库下游几百亩良田和城乡人民的安全。

这场防洪形同于打了一次战役,暴雨就是命令。父亲焦虑、谋划,痛惜洪水已造成的小范围损失。他心系百姓安危,身先士卒、忍饥挨饿,带头冲在防汛危情一线,依靠上级领导的关切和群众的力量,发挥出色的指挥才情,战胜了洪魔,取得了一场场胜利。月余的连续操劳,父亲眼圈发红,白发又添,颧骨突起,一直没穿过干爽的衣服,但最后,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雨过天晴的那一刻,灿烂的阳光下,父亲的形象瞬间在我心里高大起来。这个夏天,他给我上了一堂不惧暴雨来袭战胜困难重建美好家园的生动的人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