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面馆的文章 / 面馆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一句话的阳光

文/大师兄

"李先生"牛肉面馆总能选在城市最繁华,客流量最大的黄金地段。在做生意的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一个舒适的休息场所。服务员们的素质都较高,就是你什么餐也不点,她们也不会赶你离开,你如果不好意思点了一杯饮料,也可以坐上几个小时。做为一个小市民我当然知道这点阳光的恩泽,于是在距离火车开车还有三个小时的时间段,我果断地选择了"李先生"做为我们候车的场所。

不过我可不是光索取,也奉献了百元大钞,选了一个靠窗舒适的位置,理直气壮又十分惬意地打发那人生常见的等待。

酒足饭饱,也快到了检票时间,起身离开,推门时外面进来一伙人,一中年男子先于我拉开了门,他们大包小裹,可能也如我一样聪明地选择在这里候车。不过他见我们也是大包小裹,并没有抢进,而是礼貌地侧开身,示意让我们先出,我点点头说声"谢谢",那男子开朗地说"不用谢,慢走。"陌生人阳光的心态感染了我,快乐地回了一句"祝你们吃好,旅途愉快!"那男子打了个敬礼的手势"祝你们一路顺风!"仿佛是老朋友一样,周围人的笑声散在冬日的空气里,感到一丝温暖。

春节过后该上班了,穿上鞋抬脚在家门口楼梯台阶上系鞋带儿,楼上下来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蓝色的羽绒服大大的罩在身上,袖子盖住了小手,帽子两边垂着两根小辫子,戴着一副圆圆可爱的眼镜,听见她妈妈在锁门和跟她说话的声音,我知道是楼上新住进来的三口之家,还不太熟悉。我很喜欢小孩子,抬头和善微笑地看着可爱的小女孩,小女孩也微笑地看着我,小嘴里忽然飞出一句话"叔叔过年好!"声音不大,有点怯生生的,但却是我听到的全世界最好听的声音了。心里忽然被一种感动和喜爱点亮了,"好!宝宝也过年好啊!""嗯".小女孩点了点头。这时妈妈下来,听到了我们简单的交流,说了一句"孩子比我们大人强哈。""哈哈,真有礼貌的孩子。"我侧开身,妈妈领着小女孩下楼去,小女孩还回头看了看我,一种心里说不出的温暖。带着笑下楼去,一天的工作是那么的轻松。

人可以陌生,也可以没有口才,但有时只一句话就会改变一个心态,带来一阵春风。那种随风夹带的阳光永远是温暖的,令人舒适的。小品里的一句话很经典: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人与人之间如果都如此心态阳光,以礼相待,世界将会多么美好。就是一句话的事,做人能不能都阳光一点呢?

一个吃货的共鸣

文/罗娅琴

最近看到一份襄阳好吃的牛肉面手绘地图,不禁也勾起了我过去追寻襄阳面食的回忆。我曾经就为了找到一碗好吃的面,骑着自行车满城跑,那时候可没轿车、没手机,也没人给你整理出一张面馆地图,凭的全是天生对吃的热爱。

那时候好吃的面馆不多,人们对早餐也不怎么重视,尤其是那时候的吃货没有现在嚣张,吃就吃了吧,还发张面馆地图勾得人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以前的人可不这样,要是谁为了哪家面馆的面好吃,骑个自行车颠颠地老远跑去,会被人翻白眼的。可对于我,吃下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好面,对胃的慰藉那是怎样的一个舒坦,所以距离挡不住我追寻面食的脚步。我申明自己不是个能吃的人,属于吃一点就饱的那种,可我最享受一碗面带给我味蕾冲击的那一刻美好的感觉。

那时候上班早,工作也忙,常常是加班加点,七点半上班,我六点起床,绕很大的圈子,去某条街、某个面馆尝尝他家的面,不好吃下次换一家,好吃就再去两回,繁累的工作因为吃到一碗好吃的面,而感觉不再是煎熬,休息的时候最期待的事不是逛街买衣服,而是和老公一起去某家较远的、听说好吃的面馆吃面。

我是在回民街(俗称)上的初中,回民街的牛肉面后来享誉襄阳,随便提起一家就让很多吃货咽口水。上学时,哪一家叫什么面馆也搞不清,反正有卖面的就去吃,一个初中生也没有美食的概念,就是本能地觉得好吃就去,不知不觉间养刁了我的胃口。

结婚以后,我住在泰安路,那有一家老太婆的豆腐面馆,做面的全是清一色老太太,面味道好,生意还不错,于是换人不换店地开了很多年。她们内部是有严格等级制度的。比如,冒面的老太太如果不干了,就由斟黄酒的老太太接替,捡碗的老太太也就跟着提升为斟黄酒的,再找个新来的老太太捡碗,大家就这么一格一格提升,我就亲眼见证了好几个,本来只能捡碗擦桌子的老太太,一个个走上了冒面、浇臊子的技术岗位。可惜到现在老太太换了好多个,面也没有当年好吃了。

后来我搬了家,楼下就有两家好吃的面馆,每天都排很长的队。吃货就有吃货的福气,至少从面馆地图上看,我现在住的地方,方圆一公里内,有特色的、味道好的面馆,不下二十家,还有一些我认为好吃、没上榜的面馆。可以说,一个吃货的早餐是多么的幸福。

一张面馆地图,只是作者个人对襄阳面食的热爱,并不具有权威性,但终于有这样一个人,在一个公开的平台(微信)上探讨襄阳的好面,我还是有种遇到知音的喜悦。

一碗小小的面,是襄阳地域文化的体现,它对襄阳人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感谢那些为我们做出好面的人。

老孔家面馆

文/李伟

肚里饥饿,咽口水,想吃饭。这时候恨不得催促老孔的老婆大碗捞面,浇上臊子,再来一枚煎蛋。然后把剥好的蒜瓣丢进碗里,用筷子搅拌均匀,“吸溜吸溜”,大快朵颐。

老孔是关中人,在我们这边开面馆已有二十多年。前十年,咱没吃过他家的面,后十年,每逢上班,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来一碗老孔家臊子面。老孔也做油泼面,“哧溜,滋”,把滚烫的油浇在白花花的面上,面上有红汪汪的辣椒面儿缠着几条青菜,再煎蛋两枚,也是一道让我流口水的美食。无奈咱上班时间长,这种纯素食不能支撑我的胃捱到下班,所以,我还是喜欢选择吃他家的臊子面,还得七两管饱。

我喜欢吃宽面,看着大气,分量足。关键是面有嚼头。每次去他家都得吼一声,“七两,宽面,一枚煎蛋。”否则老孔这家伙健忘,又给我扯细面。不过他老婆人细发,一见我去吃面,都会主动交代老孔,“扯宽面。”

臊子面,顾名思义,臊子加面。因此炒臊子很重要。臊子意即浇在面上的浇头。臊子面全靠臊子调味。我观察了下,老孔老婆炒臊子,不外乎下面几样材料:葱姜蒜,西红柿丁,豆腐丁,青椒丝,肉,花椒,酱油,盐。到底是细发的女人,每个人的臊子都是单炒,炒好后直接浇碗里。这也是他家最独特的一点。不像人员流动多的地方,那些面馆里的臊子都是提前做好储存锅里,当然也就没有现炒的新香味。

尽管老孔家的臊子面食材简单,但对于我,不异乎美味。其实美味不美味,更取决于你的饥饿程度。假如哪天我被投放到荒山野林,哪怕捡起一粒松鼠未吃完丢弃的橡子,那也不啻于美味。不过我刚刚又饱食臊子面七两,这时候,你在我眼前堆一桌美味珍馐,我也不会眼馋。

可能别人会觉得我吃的不过是果腹之餐,“老孔家面馆”也不过是大众的众到尘埃里的一小面馆,甚至连个门匾牌号都没有。这“老孔家面馆”,还是我写这篇文章便于描述才起的名。老孔家面馆就坐落于关庙镇东站村去往西铁局安康东站的路边。不管天晴下雨,腊月酷暑,都会风雨无阻的开张。只是到了大年三十,他们才会歇业回老家。

通过每天的吃,我总结出,美食即心境的体现。今儿下午五点左右,看老孔,又在哼着小曲剁葱,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他的老婆专心致志的炒臊子,煎鸡蛋,忙得不亦乐乎。于是,我也心情大好,抄起木筷,夹起面条直往嘴巴里塞。腮帮鼓囊囊,肚儿滚滚圆,喝口热面汤,摸摸知足的胃。久久地,老孔面馆的油烟味还在我的身上徜徉仿佛阳光的味道,我嗅一嗅,遂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