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小笼的文章 / 小笼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天长地久的小吃

文/蒋勋

新竹城隍庙的贡丸、米粉……一谈起小吃,脑海中就有许多关于吃的记忆,而且这些都不是“大吃”,而是“小吃”。

我觉得,这些小吃里面其实存在一个信仰,就是天长地久。

什么是天长地久?我经营一种食品,并不是一次努力让量产达到某个程度,之后赚了钱、发了财就不做了;而是我相信我的产品是会被别人记着的,有人会从好远的地方特意跑来品味一番。

台北有一间知名餐厅经常有日本观光客大批光临,特地坐下来吃蟹粉小笼、鸡汤面,甚至是蛋炒饭。店门口队伍排得老长,虽然旁边有很多模仿的店,却少有人去吃,为什么?

我相信这里面有一种品质,其实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品牌。我们注意“品质”“品牌”,这个“品”是三个“口”构成的,一个人真的是从吃开始,有了所谓的讲究,知道了凡事不要草率。就像蟹粉小笼,懂得吃的人知道,一定要用调羹帮忙取用。在调羹里加一点点的醋和酱油,还有一点点切得很细的嫩姜姜丝,然后一定要用筷子夹起来先咬一小口,不要咬得太大,否则里面的热气就跑光了。咬一小口,你看到一点点的热气冒起来,这时先把里面的汤汁吸掉,享受那份美味,否则皮薄的蟹粉小笼一破掉,汤汁溢开就可惜了。这是品尝这份美味的诀窍,常常去那里吃的人都知道这些步骤。蟹粉小笼蒸煮的火候也拿捏得极为恰当,汤汁这么饱满,别家做出来的火候可能不对,蒸出来是干干的。这家蟹粉小笼的蟹粉和碎猪肉的比例也调配得刚刚好。

我们由此回到生活美学的基本面,我们要懂得怎么去吃。可是如果吃的速度太匆忙、太快,两笼蟹粉小笼都还吃不饱,你急着填肚子,结果就会狼吞虎咽。

小笼

文/周华诚

在一座城市待久了,很多东西审美疲劳,熟视无睹。有一次我出差到西北,在兰州街巷时常见到“杭州小笼包”的招牌,突然有点惊讶:原来杭州小笼包的声名居然如此响亮。

小笼包,在杭州算常见物。人们早餐也常吃小笼包。但好像,它太日常了一些——知名的点心店里有,小巷深处的无名小店也有;达官显要吃得,平头百姓也吃得。实在是很平常的物什,平常得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杭州的小笼,是哪里来的,据说源头是在开封。

开封第一楼小笼,现在很有名。

开封的小笼包,在北宋时期由着名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开创,后经历代厨师逐渐改制而来。

靖康之变后,北宋皇室由汴京南迁,小笼遂由中原开封带入江南杭州。

北方多以面为饭,大馒头,大包子,大盆大碗盛之,大漠孤烟直,大江一浩荡,是以豪放粗犷为美。小笼包则是典型的江南格局,如苏州园林的精巧婉转,如越剧与吴语的浅吟低唱。你看它的吃法,就很不一般:

一只好的小笼,用筷将其从笼内搛出时,便如水滴状,内里的馅与汤汁是沉甸甸的,把面皮拉长,悠悠荡荡,却并不会破。吃小笼包,要配一碟好醋,最宜用浙江的玫瑰醋,味淡而甘,醋里切了几缕姜丝。把那水滴状的小笼,入醋蜻蜓点水那么一蘸,然后凑在嘴边,在面皮上小小地咬开个口子,吸吮里头的汤汁,那汤汁充盈,味感丰富,一时间满嘴鲜香。然后,再把小笼整个塞入口中,气势磅礴地吃肉,嚼面皮,一起下肚。

吃小笼包,讲求的是要趁热,一包汤汁要热得烫些才好。从来只有人等小笼,没有小笼等人的。小笼等人,凉了,皮子硬了,易掉底、跑汤,那都不行。须是随吃随蒸,就笼上桌,食客早在桌边按着性子等候多时。然而这时,偏又不能心急。心急,烫着嘴只是其一;迸出的肉汁飙射至身上,衣物上,浓郁香味无法去除,无论是坐车还是上班,人都知道你吃过小笼包,尤为尴尬。

好了,不能心急。仿佛是要动手写一篇文章,是要开腔唱一段曲子,音高,节奏,是最重要的。不急不徐,拿捏有度,缓着劲道,沉着气息,提箸下手,轻提慢移,开窗吮汤,嚼面吞馅,继而下肚,整个过程轻描淡写,游刃有余,不溢不漏,不慌不忙,吃得一个优雅娴淑。基本上,这就是吃小笼的动作规范与技术要求。

小笼,从做到吃,都要耗费许多功夫。想来,怕只有向来物阜民丰、有钱有闲的地方,才会有小笼这般精致和讲究的点心吧。

在杭州,我曾近距离地观察过点心大师王仁孝做小笼的手法。只见他左手掌托着一块面皮,把肉馅置放其上,右手三个手指捏面皮褶子。这个过程,需要左右手配合,把小笼往同一个方向转动。几秒钟,一只标准的小笼包一气呵成。

“每只净重要达到28.5克,18个褶以上,上不接顶,下不露底,形似菊花,收口如鲫鱼嘴,是一个好小笼。”

一只小笼包,居然连多少道褶子都有讲究。蒸熟上桌之时,小笼的皮子,若婴儿的皮肤吹弹可破,18道褶纹若隐若现。隔着那半透明的皮子,丰腴的猪肉和虾仁丁,内里的馅料及汤汁居然也是隐约可见。

小笼贵在多汁。汁如文之气息,如诗之意象,如美人之眼神。小笼之所以多汁,全因为猪肉与肉皮冻的美妙结合。肉馅的肥瘦比例,须拿捏得好,而肉皮冻更是关键要素。肉皮要熬煮三四个小时,把肉里的胶质都煮出来,上去浮油,下去肉渣,只取中间清澈澄明的一段,冷却,放进冰柜,冻上一天一夜,制成肉皮冻。制作小笼时,取出皮冻剁碎,与猪肉拌匀为馅。这样的小笼包,清爽宜口,多吃不腻。

那是一个微雨的早晨,我要从兰州坐火车西去武威。看时间尚早,就去吃了一碗牛肉面,出得门来,见牛肉面的隔壁就是一个挂着杭州小笼包招牌的早餐店。

我问老板是哪里人。老板说,浙江的。浙江哪里。嵊州。嵊州我去过,越剧的故乡。后来才知道,杭州小笼包,所以能闻名全国,是跟嵊州人有大关系。

有资料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打着“杭州小笼包”招牌的小吃店多达100家,但经营者几乎都是浙江嵊州人。在北京,嵊州人开的“杭州小笼包”有3000余家。

整个嵊州,有5万人在全国各地蒸着小笼包。最初的原因,是嵊州的“嵊”字太生僻,很多人不认识,便有老板写了“杭州小笼包”的招牌。果然,这还真引来了好生意,于是其他人纷纷效仿。这倒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全国人民对于杭州小笼包的热爱程度。

而今,越剧式微,这美好的唱腔已经不太听得到了。我突发奇想,嵊州人那么会做小笼包子,何不在每一间店里播放越剧呢。越剧与小笼包的完美结合,是不是能带来文化上的奇妙反应,一如小笼包中的那团肉皮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