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老乡的文章 / 老乡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上当受骗

文/张学斌

人一生中总会有上当,受骗的时候。但它的损失有大有小,情节各不相同。骗局是花样繁多,小的方面,挖空心思,相互占便宜。大的方面,以假乱真,坑蒙拐骗,无孔不入。

改革开放初期,我那时在县纪委工作。一次,我和另外单位的老万同志在外办案,途中路过广州,落住后,我们吃完晚饭,便去繁华街道逛逛,看见很多骑着自行车携着箩筐叫卖香蕉的人,便过去看看:“你这香蕉怎么卖?”“便宜,一元五角一斤”。我俩相互打量,内地一斤四元五角,我们一人买了一份,一份13斤,一份14斤。口里还唠叨着,“便宜呀”!走着走着,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十多斤香蕉不算少,觉得没多少根,于是停下脚步,数数根数,不对头。便在旁边店铺借秤称一下,哪知那店老板不让称,当时觉得这里面肯定有问题,过不多时,在一个公共场合商店借秤称了下,哎呀,一份少了3斤,一份少了3.5斤,上当了,再回头去找,那家伙早已逃之夭夭了。

前些年我和老伴在上海儿子那里带孙子,一次我准备到菜市场买菜,一出门,看见小区里有两个身着白大褂的人摆个小台面在问诊,旁边围着几个人。我凑上去看个究竟,“师傅,你看病吗?”“我腰间疼痛有方治吗?”“有啊”,医生很热情地拿出一袋药包,我仔细看了一下,还是奉贤区某厂家制造的,便相信想买,医生拿了三袋药包和一根绷带交给我,“每天绑一袋于腰间,二十四小时换一次”。可能他们见我是外地人,说要收三百元药费,“怎么这么贵啊,”“我们不会乱收钱的,三天后我们还要来巡诊,到时看你效果如何?”听他们这么一说,心想不会骗人的吧,就拿出钱交给他们。三天后不但腰间疼痛没减轻,反而更加不舒服,还指望三天后,他们再来问诊呢?三天过去、四天、五天,一星期过去了,不见踪影。

上当、受骗不光是在金钱方面,有些事情的发生在于牵线搭桥,介绍、证明、担保上,不知不觉就陷进去了。自己认为是为别人做件好事,其结果恰恰相反,这样事例举不胜举,教训是深刻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有位老乡托我说情。某公司有批酒(事先我不知是劣质酒),价值三十万元,想转让交给这位老乡,他又急需要这批酒来解决燃眉之急,公司与他商量后,要他找个证人作个证明,并商定,货到后先付款十万元,后分两期付清,时间不超过两个月。于是他请我出面。我看一是老乡,碍于面子,二是该公司愿给他接收,三是付款方式清楚,于是我就作证在合同上签了字。谁知,货一到老乡那里就出问题了,这哪是履行合同、信任交往,完全是骗局。他把酒骗到手后,交给另一个商贩,他人不见了,怎么也找不着他,后来,公司的人只好上门找我这个作证担保的人了,我不但上当受骗了,还吃了官司,幸亏法律公证,才免了这场风波。那位老乡后来东窗事发,判刑八年。

前人说,吃一见长一智。可是上当受骗这种事,谁能说的清楚。它表现:一而再再而三,原因是:经济发展社会,到处有经济市场,上当骗局也随时存在,时有发生。只能告诉人们,在当今社会里,各自提高警惕,多长个心眼,避免一次一次地上当受骗。

感恩

文/陈秀池

依稀记得我刚刚启蒙的时候,父母便教育我要有感恩之心。过去了近50年,我才悟出些许道理。要学会感恩,谨记感恩,以感恩之心,待人、接物、处事。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从隽永的中华文化传承中,可以找到很多答案。

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比喻别人给予了你一滴水的恩惠,应当数倍甚至倾尽自己的能力去回报别人。

如“结草衔环以恩报德”。《左传》记载“结草”的典故,秦出兵伐晋,秦将杜回与晋将魏颗相遇,二人杀得正酣,突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绊住杜回,魏颗乘机大败秦军。获胜夜,魏颗在睡梦中见到了为他结草绊倒敌将的老人,并对他说,你有恩于我女儿,今天帮你是为了报答你的恩德。原来,晋将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位爱妾,魏武子刚生病时嘱咐魏颗说:“我死后,你要把她嫁出去”,不久病重,又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魏武子死后,魏颗并没有杀死父亲的爱妾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衔环”的传说是讲述东汉名臣杨震的父亲杨宝,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救起并带回家,给它喂饲黄花,黄雀羽毛丰满后就飞走了。当夜,杨宝梦黄雀衔玉环四枚化身一黄衣童子,以环相赠并拜谢说:“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赠环可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处世行事如环一样洁白无瑕”。果如所言,杨宝的儿、孙四代官至太尉,为政清廉。

后人把“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如“吃水不忘挖井人”。讲的是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曾在那儿住过。一天,主席看见一个老乡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走,就问:“老乡,这水挑来做什么用呀?”老乡回答说:“吃呀!”主席疑惑地问:“水这么脏,能吃吗?”老乡苦笑着说:“没法子,再脏的水也得吃呀!”主席又问:“是从哪里挑的?”老乡回答:“从塘里挑的。”主席请老乡带他去看,见一个小水塘,杂草丛生,池水污浊,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这里。次日,主席找来村里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确定井位后,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裤腿,带头挖了起来。经过多天的奋战,水井挖成了,沙洲坝的人民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解放后,井旁立了一块感恩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感恩,内涵丰富、情真意浓。透过“感恩”二字赏析,都是用“心”承载,“感”有味觉,“恩”有因果,上下结构,脉脉含情。

从人生中品味,十月怀胎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赐予生命、哺育呵护,父母含辛茹苦、拉扯成人,应恪尽孝顺、孝心、孝道;

及至上学,沐浴老师的授业解惑之恩。老师象蜡烛,照亮思想道德之高地,老师象航船,载领遨游知识的海洋,老师象园丁,裁剪修理成有用的栋梁。应尊师、爱师、谢师。

工作后,接受同事的帮助之恩。无论是朝夕相处,还是同舟共济,都少不了同事指点迷津,缺不得同事理解支持,离不开同事携手相帮,应相信、善待、感激同事。

步入老年,又免不了要享用晚辈的赡养之恩。晚辈行孝道,赡养服侍老人,老人受孝心,情暖暖、福盈盈。新一个轮回,恩恩相报,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涵养美德的礼仪之邦,九八抗洪、荆州感恩,汶川地震、全国援建,“东方之星”翻沉、传递小城大爱,还有无数类型的感恩故事。感动因你,有恩相随。一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需要生生不息充满感恩的正能量。

感恩,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学会感恩,就是要牢记我们都是在恩宠中长大,他人先有恩于我,我感恩天经地义,定当回报,即使是无以回报的付出,也是善念义举、心甘情愿。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常怀感恩的担当。不因社会某些不公而喋喋不休,不因自己某些落差而怨天尤人,不因现实某些失德而捶足顿胸。

感恩,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学会感恩,自觉养成回报的意识。就是对哺育、培养、帮助、支持乃至监督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数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的感激之情。不断地感恩,经常的回馈,净化自己的心灵,寄托唯美的情感。

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学会感恩,使人坦然、豁达,消解内心积怨,荡涤世间尘埃。感恩之心犹如后退一步天地宽,足以稀释心中的狭隘,化解行动上的鲁莽和蛮横。常怀感恩之心,就可换位思考,以德报怨,博大胸怀,能容难容之人。宽容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干戈为玉帛。常怀感恩之情,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份挑剔,多一份欣赏,少一份叹息,多一份包容。

感恩,更是一种信仰和追求。我们处在太平盛世的年代,自由平等、安居乐业,这是我们的荣光加福气。我们当思考:如果不是党,中华民族可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人民的福祉今安在?如果不是党,改革开放,韬光养晦,在大国的博弈中,我们还能这样从容淡定、游刃有余吗?西方列强亡我贼心不死,在我周边不断添扰,想想那屈辱的历史,想想那中东的乱局,想想那非洲的贫穷,有什么理由不感恩党呢?对党感恩,这是我们不变的信仰和终身的追求。我们应当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把“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付诸于行动,忠诚担当,履职尽责,做好每天事,做好每件事,知恩图报,感恩常在。

朋友,你学会了感恩吗?为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感恩吧!

“蹭”房岁月

文/王坚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父亲在一个山区干公安,一家五口人蜗居在一间机关宿舍里,实在挤得慌。驻地的老乡说,我弟一家去东北了,搬他屋里住吧。父亲说不合适。老乡笑笑说,屋不怕住,有人气才好!父亲没应承,那时山村没“租赁”这概念,觉得扛不起这份人情。

母亲看透了父亲的心思,说咱先住下,不让老乡吃亏就是。

新家独门独院,院墙是火石头垒的,老远望去,黄澄澄的。天井里有棵梨树,正盛开着雪白的花儿。四间草屋,里面没啥物件,有两铺火炕,锅灶是现成的。猛住进这么宽敞的地方,一家人都幸福得不得了。老乡说,缺啥尽管吭声。山里人实在,左邻右舍都赶来串门,这个捎把韭菜,那个带捆葱。南屋的胖婶张罗着让男人把口大缸滚进院里,说她家用不着,你家好盛水吃。

年底的时候,母亲去老乡家还情,买了点心和两只活鸡。老乡恼了,说你看不起山里人!母亲也很执拗,辩驳道,咱先放下房子的事不说,您平时给俺送吃的用的,俺说什么来着?老乡睁大了眼:这也算桩事?又道,你别嫌俺嘴拙,甭说邻舍的住着,就是要饭的,咱还不得给人家口热的?母亲犯了脾气,说这点东西你要不收下,俺明儿就搬家!老乡这才软了,说点心俺收下,那鸡你带回去养着,院里有了畜气,才算个家哟!

母亲会裁缝,逢年过节,村里人来做衣服,她不收分文。后来,老乡的女儿出嫁,找母亲做了不少活,老乡倒认真了,扔下钱就跑。母亲一把拽住他,学他的口气说,你看不起人!老乡嘿嘿着,数落着这些年您给俺家做过几件褂子,几条裤子,工夫备上了,这线、扣子……不等老乡说完,母亲睁大了眼睛,说这也算桩事?你别嫌俺嘴拙……

母亲攒了碎布,做成了许多围裙和套袖,村里人来串门,她就送给人家,大家都亲得不行。

又年,父亲请来了人,将屋顶的草坯换了新的,还粉刷了屋里的墙。因为老乡的弟弟要回来了,说咱不能白住。老乡的弟弟叫大脚,大脚一家回来时,已近年根,我们忙着要搬家。大脚拦住我们一家人说,要不嫌弃,这个年咱就一块儿过。于是两家人和成了一家,挤在一起包饺子,放鞭炮,吃年夜饭,成宿地唠嗑,其乐融融。

那时闯关东的人多,村里不缺空房。前街上的老关跟我父亲说,还是住俺家南屋吧。在新家里,我们请老房东来吃饭,两家自此来往不断,母亲还教会了大脚的女人裁衣服。

我上高中那年,父亲又调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我们一家要走的那天,那么多的人来送别,一个个眼里都潮潮的。大脚抚着我的头说,新地方要是水土不服,你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