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朱元璋的文章 / 朱元璋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猜疑心

文/陈广胜

猜疑看似在自我保护,其实因防范过度而导致封闭,这好比在内心隔离、囚禁了自己。告别无端的猜疑,从根本上需培植自信。

朱元璋早年曾交了一个和尚朋友,当皇帝后不忘旧情,专门请他入宫逍遥。和尚心怀感激,特地写诗颂扬,首句是“金盘合苏来殊域”。哪知马屁没拍成,竟惹得朱元璋雷霆大怒。

和尚缘何冒犯了皇上?原来诗中的“殊”字,由“歹”、“朱”组成,朱元璋以为在暗暗骂他,便立马将和尚斩首。猜疑心的杀伤力由此可见。作为人性的一大弱点,猜疑不讲依据,是无中生有起疑心。由于凭主观臆断,就容易神经过敏,带上一副有色眼镜。这正像郑人失斧的故事,当怀疑邻居偷盗,观察他走路、说话的样子,活脱脱是一个窃贼;可从山谷里捡回斧子后,再看那人,言行举止就丝毫不像小偷了。

在此不妨想一想,要是斧子永远找不回呢?或许邻居将背一辈子“黑锅”。假如郑人也像朱元璋似的掌握生杀大权,那更是多了一个不明不白的刀下鬼。可见,主观感觉并不牢靠,一旦掉入猜疑的陷阱,不管老友或邻居都将情同脆丝、缘若薄纸。

猜疑心让人捕风捉影,今天疑这,明天疑那,就连极平常的一句话、一件事都被琢磨半天,看它有怎样的潜台词。由于猜疑从假想开始,以揣测印证,故屡屡无事生非,小则添一肚子气,大则结一辈子怨,可谓害人害己。

当然,人需保持适当的警觉,尤其在科学研究、公共政策领域更应多一点怀疑,多一些“小心之求证”。但这不等于胡乱推测,毫无逻辑地随意幻想,否则就成为一种病态。与理性的质疑不同,猜疑的症结是过度操心,他们操心自己还不够,更日日夜夜操心别人,擅长透过表象看“本质”。而“本质”总比表象吓人——既然“殊”字能拆出“歹”、“朱”,那么任何事只要一嘀咕,必然多了疑点,便有了杯弓蛇影的连锁反应。

《菜根谭》有言:“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疑心被算计,于是干脆先算计别人。但与猜疑相联的算计,大多没有赢家,除了将朋友算少、仇敌算多外,不过是算来算去算自己。可以说,猜疑不会给人带来福报,反而是内心的不踏实、不信任,严重的还有两败俱伤的灾祸。

因此,猜疑看似在自我保护,其实因防范过度而导致封闭,这好比在内心隔离、囚禁了自己。世界本来没有那么复杂,是猜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甚至将不存在的问题变成问题。俗话说“难得糊涂”,一定程度上是让人粗线条些,切莫听风就是雨,以免精神紊乱。这不失为处世的智慧,是活得轻松、从容的一种高明。

猜疑通常源于思维上的条件反射,故屡屡引起误会。在三国时期,蜀汉曾遭大旱,为节约粮食而禁止酿酒。有户人家被搜出了酿酒器具,官府打算严刑治罪。一日,大臣简雍随刘备出游,见一对男女走过,便称两人想做淫乱之事,提请当即拿下。刘备深表惊讶,只听简雍说:“他们身上都有淫具,跟私藏酿酒器具的一样。”刘备会心一笑,就将关押的人放了。

凭私藏的器具推断行为,无疑站不住脚,但开明如刘备者,都因“人赃俱获”差点信了。所以,凡事若非亲眼所见,就应反复甄别、琢磨,不能只凭某种可能性就作“有罪推定”。事实上,只要跳出狭窄的思维定势,谁都会发现原先逻辑有多荒谬!可荒谬被戳穿之前,由于人们为封闭性思路主宰,那些逻辑又显得顺理成章。可见,要想远离荒谬,必须多角度思考,切不可先入为主。而心生疑虑时,假如能以简雍的视角看一看,或者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大多猜疑将烟消云散、不攻自破。

猜疑心不是凭空而来,它往往起因于先前的吃亏、上当。现实生活充斥着欺瞒和伪善,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对平日里接触的人,我们听其言后观其行,乃至理性地打问号都有必要。然而,心里留一根弦,却不能眼里带一把刀。质疑不可盲目扩大化,否则草木皆兵,就丧失了怀疑的正当价值。

究其实质,猜疑是因为缺乏自信。疑神疑鬼的潜意识里是自我怀疑,怕被人取笑、被人议论、被人暗算,因而暴露了弱者的底色。这里的弱者,不与权位、财富简单挂钩,虽然富贵如天子、王侯,也不排除内心的孱弱。告别无端的猜疑,从根本上需要培植自信。一个真正有底气的人,是不会老将心思用于揣摩别人,不会太多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闲言碎语。他们走自己的路,实在有更多、更重要的事需关注,又怎有闲情猜疑?他们坦坦荡荡、磊磊落落,更有开阔的胸怀容下是是非非,又何必没事找事地庸人自扰?

“守井”哲理

文/潘春华

明太祖朱元璋每一次向各地派任官员前,都将他们带到皇宫的一口水井旁说:“做清官、靠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养活一家老小。如果从外面取水灌入井里,满了就要加高井台,一旦台破水溢,就会殃及你的乌纱帽。”

面对井的警示,许多官员都能恪守例律,廉洁为官。如常州郡守许度平时最爱吃太湖白鱼。有一次,一个渔夫为了打赢官司,挑了几条又大又肥的太湖白鱼送给他,许度谢绝了。渔夫就问:“您不是最喜欢吃太湖白鱼吗?为何不收?”

许度回答说:“收了你的鱼,我就是受贿,就可能被革职,官职、俸禄都没了,我以后还拿什么买鱼呢?不如这样,等打完官司,你教我织网捕鱼吧。”

不久,案子审结后,许度真的利用休息时间,学会了织网捕鱼技术。一次,朱元璋巡访到常州,许度大摆鱼宴招待他。朱元璋见了问道:“靠你的俸禄,能买得起这么多鱼?”许度说是自己下湖捕来的,朱元璋不相信,拉着许度一起下湖,却见许度撒网捕鱼的技术果然和老到的渔民差不多,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赏许度纹银百两。

由于朱元璋对许度自己捕鱼的事大加赞赏和推崇,致使后来许多明初的郡、府官员都精通农耕、种植、养殖等生存之道。

因为朱元璋给官员们警示的“守井”哲理和他严格的治吏律法,后来催生出宋濂、海瑞、于谦、徐光启等一大批名垂史册的清官廉史。

腊八粥拾趣

文/叶轻驰

腊八粥,又叫七宝五味粥,是用多种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节喝腊八粥的食俗,始于宋代,在这一天,不管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得喝腊八粥。

在宋代之前,尽管没有喝腊八粥的食俗,但腊八仍是一种重要的日子。在这一天,朝廷会举办“会饮”,就是百官欢聚,饮酒作乐;另外就是“腊赐”,顾名思义,当然就是发节日红包了。杜甫写过一首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那一年的腊八“会饮”,杜甫有幸参加,心情格外好。

明朝的腊八粥,和宋朝的不太一样,做法和食材都有些区别。明朝的腊八粥,据说和朱元璋有密切的关联。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将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到了清代,腊八粥的食俗更为盛行。心急吃不得热豆腐,这话也同样适用于腊八粥。有一年的腊八,慈禧喝腊八粥。宫女将粥端上来后,慈禧顿时嘴馋难耐。这粥做得太好了,黄澄澄的粥,红艳艳的枣,白生生的栗子仁,还有青丝玫瑰、芝麻、吉豆、杏仁、红糖,在上面绷着一层透亮的皮。宫女还给这粥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叫“八宝琉璃粥”。慈禧急不可耐,把粥急急往嘴里倒,结果被烫了个正着。要是别人,吐出来也就是了,可慈禧不能呀,吐出来岂不有失体统!于是,慈禧硬着头皮咽下去,一碗美味的腊八粥,反倒成了“烫嘴山芋”,哑巴喝腊八,有苦说不出!

孔府的腊八粥,颇为特别,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可见,腊八喝腊八粥,在中医看来,也是大有养生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