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侍候的文章 / 侍候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侍候母亲

文/许培良

元旦佳节之日,天气晴暖,正是迎接母亲回家的好日子。

母亲于2004年春因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而搬出老屋,跟随我们姊妹5个轮流生活。屈指算来,已有12年之久。母亲性格算是开朗的,说说笑笑,也能吃能喝。我们上班工作之时,自己与电视共乐。

母亲经常说,往日度过些艰难的日子。没啥吃没啥烧没啥穿,啃过榆树皮刨过茅根草穿过粗布衣,硬是一鼓作气地将我们姊妹5个拉扯大长成人。

母亲是在69岁那年患病的。母亲说,自己的命不好,早些年过了些苦日子,晚年又患上了这遭殃的病,嗨,老天真是不公!听着母亲的叹息声,我们做子女的心里也像遭遇针扎似的,隐隐作痛。

“娘,不用担心,有我们在呢!”大姐安慰地说。在大姐的建议下,我们姊妹几个商定轮流着赡养母亲。其时,父亲尚在人世,因为多年患有精神分裂症,自己照顾自己就已经很不容易,所以,侍候母亲事宜只好落在我们子女身上。

就这样,母亲轮流着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刚患病那几年,母亲靠着拐棍还能走动,随着年事的渐增,腿无力了,脚步迈不动了,母亲悲叹道,自己真的老了!

母亲不能行走了,我们就是母亲的支撑。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携着母亲踱到院子里,晒晒太阳,看看花卉,听听唱戏机。母亲感到很满足,老年也算是享福了!

母亲无论轮流到谁家,我们都是将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让母亲吃得舒适,住得暖心。天气冷了,我们就生暖气;天气热了,我们就开空调。母亲说,她终于赶上了好时代!

2015年春,我的学术专着得以公费出版,母亲捧着儿子的书摩挲了又摩挲。母亲识字不多,但书末的散文卷中,那些记录母亲艰辛岁月挣扎拼搏的文字,以及陪印的母亲照片,却让母亲读得潸然泪下!或许是母亲处于感动,或许是母亲为儿子而骄傲。

元旦佳节之日,母亲是应该回儿子家过年的,在我们乡村一直盛行着这样的传统。迎接母亲,路程不远,不必动用出租车辆,驾驶自家的电动车即可成行。

装修一新的房间,安置了宽大的木板床,铺上柔软的棉垫,床单,将暖气炉调理得旺旺的,周边摆放着各种花卉,葱郁一片,整个房间像是春天。

夜色降临,吃罢晚餐,陪母亲看会儿电视,给母亲洗洗脚剪剪指甲,掖掖被盖盖脚,梦中的母亲露出了微笑。黎明到来,扶起母亲,披好衣服,洗一把脸,热饭炒菜,可口有味。

人到中老年,有母亲真好。工作回家,叫一声“娘”,精神就有支柱。每有文章发表,期刊都让母亲过目;每有稿费到来,都让母亲欢欣。

无论我们年龄多大,在母亲心中依然都有牵挂。晋升高级教师职称时,在青岛说课的那天,年逾八旬的母亲一直等我电话,课说得咋样? “好,一切都好!”电话里,我激动地回答。

母亲在我心中是伟大的。祈愿母亲长生不老,我也愿意侍候母亲到永远,永远!

侍候人与被人侍候

文/徐德瑞

一晃又到了大中专毕业生求职找工作的旺季,有人说,现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找工作难,找一份专业对口、称心如意的工作更难,这或许是不争的事实。为何求职找工作难呢?愚以为,除了因僧多粥少,每年毕业生与就业岗位不完全成比例增长之外,还有一个思想观念不对头的问题。笔者有位亲戚的独生女,四年前参加高考,因成绩不理想,只能录取到一所三年制医专就读,学的是护理专业,去年七月份毕业后,就业还比较顺利,应聘到一家医院当了一名护士。按说一个女孩子,学的又是护理专业,学用结合,离家又不远,做一名白衣天使,已经是很不错的工作了,可这女孩却很不以为然,认为做护理工作,整天为患者打针输液、取药换药、测血压,量体温,干的尽是“侍候人”的工作,既脏又累,感觉很别扭,没意思,于是她未经父母同意,就自动辞职不干了,回到家里想再找份不“侍候人”的工作。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她并未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至今仍在家中待业。一次她来笔者家里串门,主动谈及再就业的事,并强调希望不干“侍候人”的工作。我听后一时有些茫然,怎么她对“侍候”二字如此反感?“侍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服侍”,如侍候父母,侍候老人等。可见侍候也就是服务,只是现在人们在口语中不常用“侍候”一词,而改用“为人民服务”罢了。而“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社会越进步,人们的分工越细,每一行都要有人去做,缺一不可。同时也应明白,自己在为人民服务,或者说侍候他人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他人对自己的侍候。你走进商场购物,立即有售货员热情地来侍候你;你进理发店,立即有理发师傅含笑来侍候你;你有急事要办,在马路上一招手,出租车司机立即把车开到你的面前,很有礼貌地请你上车,将你送达目的地;你外出观光旅游,无论是乘车乘船或乘飞机,总会有驾驶员、乘务员、导游小姐等很周到地来侍候你,让你旅途安全愉快,玩得舒心惬意……总之,我们无论何时何事,都会享受到别人对自己的服务和侍候,只是我们平时并不在意罢了。

不过,为人民服务,或者说侍候人,也要因人而异,因工作性质而异,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服务,面对面地侍候他人,如医院护理人员,每天为张三、李四打针吃药,测体温,量血压;理发师傅为王五、赵六理发修面,这类工作很具体,人们一目了然。另一类是间接服务,如行政管理人员,即通常说的“人民公仆”,以及科技文教工作者等,他们一般服务于社会,不具体侍候某一个人,如县长要为全县人民服务,市长要为全市人民服务,即“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两者在“为人民服务”这一基点上是一致的。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在会见掏粪工人、北京市劳模时传祥同志时,曾深情地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我们分工不同,但都是为人民服务。”几十年过去了,这感人肺腑的话语,至今仍温暖着每位劳动者的心。至于科技、文教工作者,他们的科研及文艺创作成果,为的是造福全社会,使全体人民受益。

现今社会在飞速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包括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也应与时俱进,随之变化,既然社会上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在服务、侍候他人,而同时又在享受别人对自己的服务和侍候,连国家主席和大科学家也不例外,作为现今就业难的高校毕业生为何还耻于、忌讳“侍候人”的工作呢?这岂不是作茧自缚,自设障碍,人为地抬高就业门槛吗?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思想,很不可取。现今正确的择业应是首先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再结合个人的实际(如专业对口、学用结合等),珍惜自己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努力把它干好,干出成绩来,而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这或许更加切合大中专毕业生当前就业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