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散尽的文章 / 散尽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秋天的相遇

文/氼月

叶子在渐冷的时光中瑟索一下,

轻轻地闪身,跌落成绚烂或者叹息。

流绮的霞彩,打出傍晚时分温暖的光影,

一片片雯华的云,自顾自地漂泊与美丽。

湖边的金柳稀释着春与夏剩下的味道,

却稀释不走你留在秋风里熟悉的记忆。

谁骨瘦的臂弯挎着爬满皱纹的手臂,

两个拉长的影子是言也不尽的甜蜜,

听,江南又响起谁哒哒地马蹄声,

用眼睛去追寻那刻在骨子里的诗意。

星星在余晖散尽后登上舞台,

你说,这夜晚是离别还是相遇。

前方的夜有海一样深邃的眸子,

生长在每一个孤独人的心里。

我对公园的长椅上道一声秋的晚安,

沿着来时的路,再走一次回忆的轨迹。

繁华散尽最好看

文/马德

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一要看是不是能睡着,二要看是不是想醒来。

能睡着,说明心安,此前问心无愧;想醒来,说明心美,当下正是所要。人生,也不过是这六字的快活。

可惜,好多人,活到后来才活明白了。时光的绝情之处是,它让你熬到真相,却不给你任何补偿。

没有人为自己算过账。其实,除了必需的,人生,更多的东西,都是贪婪的欲望所生的余孽,是它们,折腾得人精疲力竭。睡不着,是余孽们害的;不想醒来,也是余孽们给吓的。人生烦恼和苦痛,皆因余孽丛生。斩尽余孽,就是在心底伏魔降妖,只有清净了,才会活得自足踏实。

在饭桌上,曾听得一高论。一先生谈及自己练书法的原因,说,只是为了捆绑住自己的手。他说,人的手,总是想要拿些东西的。譬如,看见女人的腰,就想掐一把,看见钱,就想抓一些,看见代表权力的大印,就愿据为己有。现在,我让它抓住笔,它就不会想别的了,就会专心致志地潜心于字上。蚯蚓可以钻到很深的地下,就是因为它卸去了所有的手脚,赤条条的,想得少了,阻碍少了,就钻得深。

众皆惊服。

有一个人,月薪四五千,按说,可以有不错的日子过。可是,他炒了股。十多年,是个不屈不挠的散户。大盘涨的时候,嫌赚得少,不卖;被套牢后,又等着涨,不抛。这么多年,跟着大盘死活,眼都盯绿了。总算下来,没见挣了钱,日子却过得一塌糊涂,孩子顾不上管,媳妇天天闹离婚。

烦琐的欲望,也能害苦人。好多时候,我们把原本繁盛的生活,过枯燥了,过庸俗了,过重复了。重复而枯燥的生活最大特点是:只在时光里经过,却不会在心底里留痕。有时候,过了十年,回过头来看,其实是一天。人生的空虚和无聊,就是自己把自己重复到,已经感觉不到存在了。

大秦国有个叫李斯的人,位高权重,临被处以腰斩的时候,才感慨,人生最美的图景,不过是贫穷时候,带着猎狗,领着儿子们在河南上蔡老家城门外,追野兔玩。真可谓千年一叹。如果那一刻,问李斯想要什么,李先生的回答一定是:借我一生。

然而,在权力中追逐的人,不是谁给上一节课就能明白的。权力给予人的,太奢靡,太诱人。几千年的官本位文化,濡染太久,浸润太深。这种人前的风光,欲望太盛的人,是抵御不了的。记得,白岩松说过一句话,很形象:人人都在背后骂当官的,但看到当官的之后,都又齐刷刷地站起来。只因为,这种风光,太耀眼,也太逼人。

多少人,是在人生崩盘之后,才彻底清醒过来。只有在热闹停息,贪婪褪去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也就是说,谁上课,都不如自己给自己上课。人生,也就是在繁华散尽最好看。因为,这时候,才懂得了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芳华散尽,无问西东

文/谦愚

这段时间,《芳华》和《无问西东》两部片子激发了全民的情感认同,诸如“人为什么要善良”“听从你心”等金句刷爆朋友圈。我猜,这两部片子的档期策划应该同出一人。否则,至今我还会沉浸在“拔剑四顾心茫然”之中。

艺术,不仅要满足审美需要、滋养心灵,更应该有启迪、教化、救赎的功能。一部好的艺术作品,应该是通过故事来还原生活,进而探寻或揭示某种意义,包括文化的意义、生命的意义。看完《芳华》,我打消了加班的念头,回到家,倒头就睡。那种难以言表的心情一直持续到看完《无问西东》才得以终结。

网上说,很多人看完《芳华》,都坐在电影院里,久久不愿离去。对青春的感伤,对善良的惋惜,对命运的无奈……似乎每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激活尘封的记忆。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刘峰在听完邓丽君的情歌后“熊抱”了林丁丁。这一抱,把一个“活雷锋”变成了“臭流氓”,开启了刘峰和何小萍的悲情命运。

心理学上讲,人的冲动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冲动。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激发了刘峰的感性冲动,让他在瞬间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不再克制;而刘峰的离开,又激发了何小萍的理性冲动,让她以称病拒演来对抗整个群体。在那个集体至上的年代,她的选择无疑是螳臂当车。

随着心智的成熟,每个人都背着越来越重的十字架生活。当不能享受时,就承受;到不能承受时,就忍受;而不能忍受时,就接受。正如《芳华》谢幕,当年文工团的战友们,只有刘峰和何小萍的眸光最为平和。

我觉得,《芳华》和《无问西东》都是在讲述一个“选择”的故事。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生选择,造就了所谓的命运。不管是《芳华》里的小人物,还是《无问西东》里的精英,都是如此。沈光耀选择背叛母训、弃文从武,最后以身殉国;陈鹏选择去研究所并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对王敏佳感情误解后的冲动;张果果一念善恶的顿悟,来源于父母对李想的悼念;而李想选择舍己救人,是对伤害王敏佳后的自我救赎……几个看似毫不关联的故事,将不同的个体选择串联在一块,诠释了什么叫“传承”。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艺术之美,在于留白。《无问西东》里有很多情节值得反复品味,如西南联大里的静坐听雨、沈母训儿,到后来,许伯常的宁可用碗喝水、王敏佳的雪花膏、“4根胎毛笔”的温暖、张果果的“我和他们不一样”……这里面,有对真理的信仰,对精神的追求,对爱情的向往,对心灵的拷问,也有对精致利己主义者的评判,从而构成了不同的人生选择。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不管是精英翘楚的瑜亮情结、家国情怀,还是市井草根的趋利避害、爱恨情仇,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是情感,而非理智。当青春不再、芳华散尽,再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曾经遇到的那些人、经历的那些事,无论是多么的惊涛拍岸、铭心刻骨,甚至对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实只是当时率性而为的一个冲动。在这个冲动里面,能找到我们曾经的激情和理想。

电影告诉我们,趋利避害是人性使然,但活在当下,更应该看护好自己曾经的激情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