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雅趣的文章 / 雅趣的散文

2020/03/09好的文章

吃的雅趣

文/乔兆军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吃”文化源远流长。文人雅士善吃,更善借文以抒之,阅读这些美食文章,字里行间,弥漫着老派的情趣与才思。

章诒和在《伶人往事》里写她的父亲章伯钧请京剧大师马连良吃饭:“刚过午休,几个穿着白衣白裤的人就进了章家厨房,用自备的大锅烧开水,等水烧开,放碱,然后用碱水洗厨房,洗到案板发白,地砖见了本色才罢手。再过了一个时辰,又来了一拨儿穿白色衣裤的人,肩挑手扛着整桌酒席用具,还有人扛着烤鸭用的大捆苹果木枝。院子里,肥鸭流油飘香,厨师在白布上使用着自己带来的案板、炊具……”

章伯钧请马连良吃饭,结果只用了自己的火和水。马连良这样的艺人吃的是一种腔调、文化,更是自己一份独特的感受。

人是桩桩要靠衣裳,食品也如此,用精美的餐具来呈现,能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红楼梦》有一回,大伙儿去栊翠庵,妙玉奉茶与贾母的茶具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成窑五彩指的是成化斗彩,这样的杯子,质体轻薄通透,色泽莹润雪白,更能衬托出茶水的清透。一杯在手,细细啜饮,香郁回甘,自然惬意非常。

吃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最是心急不得。比如一盘红艳艳的大闸蟹上桌,得慢慢地吮,细细地嘬,缓缓地品,间或抿一口老酒,用李四的话说,那种三两分钟就解决一只螃蟹的吃法,简直是“暴殄天物”。李四是我的朋友,做销售,整天在外面跑,旅程寂寞,他就从包里拿出两只清蒸大闸蟹,一车厢人昏昏欲睡,唯有他双目炯炯,不慌不忙地对着闸蟹掏、挖、敲……吃得意趣万千,余味无穷,不知不觉,几小时的车程,已抵达终点。

吃不宜奢华繁复,美食家李渔认为,越是简单的食物,吃起来越美味,越能见真功夫。被誉为“华人谈吃第一人”的唐鲁孙,从前家里招厨子,上门第一件事就是让他做一碗蛋炒饭,厨子手艺好不好,一碗蛋炒饭全知道。台湾作家叶怡兰在《终于尝到真滋味》里说:“入口那一刻,为着发现了美食的原点而流泪,而且此生铭记。朴实之味,沁心的温暖,无关排场……”

我老家有一位老者,是位唱山歌的高手,可如今知音渐少,老者常于集市上沽得美酒一壶,一边哼哼唧唧唱山歌,一边对壶嘴抿一口。至家,酒已告罄,意兴阑珊,其情其状,虽比不得“羽觞随波泛”的风雅,倒也应了“野饮”之趣。

如今,在忙碌之余总让我心生怀念。怀念那种舒缓与闲适的生活方式,那份走进生活内核的宁静、清新、朴素与淡泊。

雅趣元宵节

文/李惠

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新年的钟声还在耳畔回响,元宵节的脚步又悄然而至。这个传统节日,在历史上曾留下了许多风雅的故事。

张灯是中华民族在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因此不少元宵的故事都跟灯有关。古人尤其喜欢在灯笼下挂对联,可谓元宵佳节,不见灯联,不得风雅。北宋时,贾似道镇守淮阴(今江苏扬州),有一年元宵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抄唐代诗句作为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人们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内容。

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有“团圆美满”之寓意。当年,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乐昌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隋文帝将乐昌公主赐给了战功显赫的杨素。杨素对乐昌很是宠爱,还为其专门营造了宅院。第二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此事之后,深受感动,于是他成人之美,徐德言、乐昌夫妻二人终于得以团圆。这便是“破镜重圆”的典故,时至今日还在广为流传。

在元宵节里也不乏时来运转之人。有一年,明成祖朱棣在元宵节那天微服出游,遇一个穷秀才,谈得颇为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那秀才立即对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年号,朱棣大喜,遂赐他为状元。如果说这个秀才的运气是百年一遇,那么王安石在元宵节的经历更是千载难逢。公元1040年的元宵节,20岁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他一边赶路一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出联测试王安石:“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两大喜事。

岁月悠悠,时光如流,历朝历代都留下了很多跟元宵节有关的风雅故事。那些雅趣非凡的古人,或以趣,或以情,或以才,为这个传统佳节锦上添花,把我们带进一个迷人的元宵之夜。

雅趣人生

文/马亚伟

读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深深被作者生活中的雅趣所吸引。李渔是一个十分会生活的人,经常搞一些小“发明创造”。他夏有凉凳,冬有暖椅。凉凳是一个中空的方盒,里面灌上凉水,再盖上薄瓦作凳面,夏天坐,凉快得很。暖椅结构相似,下面装上抽屉,抽屉里点几块炭,就可以御寒了。他的凉凳和暖椅还有多种功能。

李渔还在墙上的巨幅花鸟画鸟的地方挖了个洞,里面再放上一架真鸟。这样,观赏花鸟画,会看到鸟是活的,妙趣横生。他煮饭时,在刚煮熟的米饭上洒蔷薇或桂花的花露,让米饭增添香味。他把鸡、鱼、虾的肉晒干,与鲜笋、香菇、芝麻、花椒一起研成细末,和进面里,加上鲜汤做成“八珍面”。他在树上题诗,他制作“梅窗”……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不由想起另一个把生活过成一首诗的女子。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记述到的妻子芸娘的生活雅趣。沈复的妻子芸娘,性格恬淡,崇尚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他们谈诗品画,植草种花,烹饪菜肴,在平淡的生活中经营着一份文雅和精致。书中记述了芸娘制茶过程:“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把茶叶放入花心,熏染花之香气,用天然的泉水烹煮,想来该是多么富有艺术性。芸娘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像花开一样曼妙,她用巧手和慧心打理着温情诗意的烟火人生。

可是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慢慢忽略掉了生活中的种种雅趣。有多久了,我们忘了在生活的罅隙中给自己留一点时光?日子单调乏味,生活的美好细节被我们匆忙的脚步碾碎了。每天清晨,我们睁开眼睛,不是拥抱新一天的阳光,深深呼吸新鲜的空气,而是急急忙忙出门,奔跑在名与利的跑道上。我们以为自己得到的足够多了,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名车。可是,空洞的大房子里,缺乏浪漫温情。名车跑起来风驰电掣,却让我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我们得到了物质的东西,却丢失了一份心灵的雅趣。有一个朋友,去乡村小学教书已经四年了。我们来到他生活的地方,简直惊呆了。那里完全是个世外桃源,他的小院里有花有树,他的小屋里有琴有画,他的书桌上有书有茶。一墙之隔,就是他工作的小学校,在家里就可以听得到书声琅琅。他介绍着院子里的花草,就像介绍老朋友一样。喝着他用山泉水沏的茶,觉得分外清香。他的生活就像一首歌,每天都是一个美丽的音符。他说,这样的人生简单,但是不单调;朴素,但是有雅趣;单纯,但是足够丰富。

原来,雅趣与物质无关,也与年代无关。喧嚣浮躁中,仍然可以营造一份雅趣人生。放慢生活的节奏,聆听心灵的召唤,返璞归真。快乐的源泉,来自生活中一个个雅致的细节。

人生短暂,要多留一些快乐给自己。做生活的艺术家,雅趣人生,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