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说是的文章 / 说是的散文

2020/03/07好的文章

马的典故

文/赵丰

十二生肖中,马是将神话传说和使用价值集于一身的动物。

马,原是一种野生动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的部下捕获了一匹野马,每当人们接近它时,它就前蹄腾空,昂头嘶鸣,或把后腿蹦起,但它并不伤害人和其他动物,只以草为食。当时人们还不认识这种动物,便把黄帝请来辨认。黄帝观察了很长时间,也未能认出是什么动物,便让驯养动物的能手王亥驯养成了为人类驾驭和使用的动物。

传说新疆的博斯腾湖古称西海,西海老龙称为西海龙王。某年火神发威,大地久早不雨,草原上百花凋零,牧草枯萎,人畜面临一场空前浩劫。龙王的三太子顿发慈悲之心,腾空而起呼风唤雨,引来西海之水,给草原普降甘露。草原上的人畜得救了,但三太子却因此冒犯神规,被贬为马。从此,一代一代,马和草原结下了渊源。在秋高马肥时,那些游牧民族的子孙后代跃马弯弓,展现着生命和自然的雄浑。新疆的焉耆马,从此被美誉为海马龙驹。马儿们高扬着骄傲的头颅,抖动着优美的鬃毛,和着这宏大的旋律,在海一样宽阔的草原上翱翔。应当说,马是草原的宠物。没有骏马的奔腾,草原会是何等空旷落寞?

白马驮经、白马青丝、白马清流,这些都是有关马的神话。在历史的岁月里,马的精神和形象一直为人称道。古战场的马革裹尸,乡村大道上的马不停蹄,春秋战国时的伯乐相马,都是对马的颂扬。当年释迦牟尼离开王宫,出家修道时,传说是骑马而去。佛教史上有位马鸣比丘,据说讲法时马感动哭泣,得名马鸣,传是八地菩萨。

老马识途,它给了我充满诗意的想象。管仲、桓公在伐孤竹归途中迷惑失道,于是放马引路。一千多年前,在迷茫的夜色中,大诗人杜甫奔波行走在关中。他的胯下绝对有一匹马,双目明亮,透视着漆黑的宇宙。空中,应该还有一只孤独的鹰。黑色主宰着这一时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杜甫触景生情地吟出“老马夜知道,苍鹰饥着人”。夜风也迷路失归,而一匹老马,却精神抖擞地负载着一个旷世诗人从黑色中突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在民间的口碑似乎不怎样,但他的《步出夏门行》却感动了不少人。他的千里马情操源于韩愈的《说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此语一出,搅得天下才子心神不宁,纷纷感叹难遇伯乐。

令我感兴趣的是,从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到“田忌赛马”、“塞翁失马”,马又被赋予了哲学的色彩。公孙龙堪称中国诡辩论之鼻祖,他曾就“白马非马”的命题,写过一篇《白马论》。公孙龙说,如果一个人要“马”,那么给他黄马、黑马都可以;而如果一个人要“白马”,那么就不能给他黄马和黑马,只能给他“白马”。没有指定颜色的“马”不同于指定了颜色的“白马”,所以说“白马非马”。公孙龙的错误就在于他把“一般”和“个别”的区分绝对化了,从而导致了对“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否定。“田忌赛马”和“塞翁失马”的故事几乎是人尽皆知了,前者常被一般的哲学教本引为例子,用以解释论证“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后者则以其祸福相互转化的生动性,成为人们理解矛盾学说的范例。

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典故:指鹿为马。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此后,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这个典故表面看起来对马并无褒扬之意,但细细揣摩,在古人的心目里,鹿和马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岁月如流,现代科技让马的辉煌黯然失色。当人类不再以养马为生存手段后,我担心马在这个地球上或许会绝迹,或者沦落为仅供人类享用的食物。马的飒爽英姿,以及那个“千里马”的美誉,也许会成为记忆的碎片,被子孙后裔们遗忘。

比手画脚小游戏

文/浦宇轩

哈哈哈!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笑声。怎么这么热闹呀?原来是大家在玩“比手画脚”猜成语的小游戏。

现在站在讲台上表演的是小包子同学。只见他把手往额头上一搭,抬起一只脚,然后又往下一蹲,再站起来。顿时,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下蹲求饶,有的说是大闹天宫,竟然还有的说是三打白骨精。“这是成语吗?”我冲他们嚷。手搭在额头上,脚又抬起……像猴子。蹲下又起来,蹲下干什么呢?我恍然大悟,立即站起来说:“是猴子捞月。”小包子拇指一扬。

之后,小刘同学站在讲台上,脸向左转,眼珠轱辘辘地转,又向右转,眼珠也轱辘辘地转。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东张西望。”小刘同学说:“没错。”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会就下课了。可我们还意犹未尽呢,直到老师说“明天再来”时,大家才依依不舍地分手回家了。

过年的讲究

文/海心

“年”,古代传说中为一种怪兽,专门在大年三十出来作恶,所以,人们便在这日举行仪式燃放鞭炮,希望吓走它。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一种节日。自此后,中国人无论飘游何方、不管身在何处,新年来临时,再远的路都要赶回家和亲人团聚。

老家过新年,大人们可真是忙碌不堪,如蚂蚁搬家似的购置年货,仿佛要把街上的东西都买回家,才能过个好年。

最忙碌的也最值得纪念的当然是大年三十,这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人们一大早就起床了,有的人则通宵没睡。这天主要是准备年夜饭。各自拿出看家本领,煎、烧、煮、炖……起码要有十几道菜,鸡鱼肉蛋应有尽有。记得老家还专门要烧碗“和菜”,希望家人来年和睦相处;“元宝鱼”是千万不能少的,它是把两条鲫鱼红烧后头靠头盛在一个盆子或碟子里,但是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不能吃,要等过完“十五”才能吃,它象征着“年年有余”。烧菜时花样翻尽,惟独没有炒菜,意思是“不能一年吵到头”。年三十中午随便吃点东西,大约晚上六点前后把所有的菜都摆在桌子上,就准备吃年饭了。先要放鞭炮、点燃卫生香、斟上三杯酒来祭祖,还用鸡毛沾上肉汤刷门槛意味着留住财气,此后才吃年饭。吃罢年饭,要用醋浇在烧着的木炭上,说是“让其散发出气味驱走邪魔”,其实是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随后洗涮干净换上新衣,孩子们拿到了一年中最想要的压岁钱。一家人围坐桌旁吃着说着笑着守岁,在茶叶蛋的香气里等待子夜的钟声响起。孩子们如果想出去玩也行,于是提着灯笼出去与小伙伴玩,比着谁的灯笼好看。但是,必须在零点前回来。因为父亲要“封门”了。“封门”就是用两条长方形红纸交叉贴在门缝上。在零点后又要揭掉,意思是“开门”。之后立即放鞭炮,称之为“开门炮”,谁家放得早谁家来年就一切顺利。等“开门炮”响过才能出门,就可以相互拜年恭贺新年好。特别是新年的3天内所有的水都不许倒掉,说是倒掉了财气;这3天不能扫地,说是把这一年的稻谷给扫掉了;这3天也不能拿剪、针之类的利器,说是不吉利……总之,目的是希望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如今,这些过年的讲究已不能被现代人所完全遵守,但它们的精神内涵却渗进了人们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