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明灯的文章 / 明灯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许愿灯

文/赵晓声

孔明灯,在我的家乡叫云灯,或银灯。

小时候,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都要放孔明灯。晚饭后,人们簇拥着放孔明灯的人(他们大多也是孔明灯的制作者),怀着兴奋期待的心情来到村外,挑选一处平地,一人用手抻住孔明灯的下口两端,一人用火柴点燃搭在孔明灯下口铁丝上的燃烧物,大多是浸了煤油的破布,有时也用包装炸药的油纸充当。待热气冲胀得孔明灯跃跃欲飞,便松开抓住下端的手。于是,孔明灯闪耀着一团红红的光亮,飘飘悠悠飞向天空,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人们在下面仰脸追逐着,特别是我们这些小屁孩儿们,更是兴奋异常,欢呼跳跃,嬉笑疯闹,恨不得跟随那团红红的光亮,一起飘飞到天上去。

那团光亮越来越小,渐成红红的一点,终于消失在视野之外,人们还意犹未尽,不愿离去,议论着,回味着,把美好的一幕带到梦境去。

从我记事的时候,村子里做孔明灯的就是一个中年男人,他人极通透,称得上心灵手巧,除了会放孔明灯,还会做转灯,会打猎,后来还当过几年生产队长。他的转灯也是村里一景,灯的多个侧面显现出不同的图景,如举枪打老鹰、老鹰抓兔子等,很有谐趣,常引逗得孩子们闹闹哄哄围着挂在他家门楣上的转灯瞧。他也喜欢逗弄孩子们,不时开开玩笑,兴致所至,还哼唱几句河南坠子。那个年代,物质和文化都十分匮乏,人常常吃不饱肚子,更少有娱乐活动,因了他的存在,死寂的小山村,一年总有几回热闹,飘响几缕笑声。用今天的话说,我们这些孩子们,称得上他的铁杆粉丝,他给我们苦涩的生活带来那么多的快乐。但就是这样一个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上天却给了他那么多的艰难和不幸。他家成分高,过了成家年纪还没有哪个姑娘愿嫁,眼看就要打一辈子光棍,无奈去做了村里一户人家的上门女婿。这在农村是顶被人瞧不起的。女人有点缺心眼,不会过日子,又挨肩生了好几个孩子,分的粮食不够吃,男人只好委屈自己,很少吃饱肚子,人就又黑又瘦。不到五十,就得了绝症,苦挨几个月,撒手西去了。从此后,村子里再没人去做孔明灯了,村外的上空再也见不到那团红红的光亮了。村里人经常提起他,说亏得他生性乐观,不然活不到这个年纪,叹几声。特别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更是品尝到浓浓的失落感。

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今天,很少见到孔明灯的身影了,人们有了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诸如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打麻将……原以为孔明灯也许绝迹了吧,因为这种娱乐方式太原始太古老了,弄不好还会引起火灾什么的,却不想前几天又见到了它的身影,便觉得十分亲切,儿时的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

圣诞节的那天晚上,照例出去散步,到了广场北口,从西边驶来一辆小车,下来了年轻的一男一女,随后他们放飞了一只孔明灯。看着孔明灯悠悠向空中飘去,二人并没久留,遂上车离去。我却驻足观望。孔明灯向西南方向飘去,我仰着脖子,向前追了一段,又止步凝望,直到那一抹猩红遁入浩瀚夜空。说实话,这只孔明灯,比起小时候我们村子里放飞的,要小许多,只能称为微型了,却同样飞得飘逸轻盈,柔美曼妙,看得我如醉如痴,久久不愿离去。

次日,去小区不远处的一家小超市,见门口张贴的广告上写着“新到阻燃型许愿灯,每只5元”,心下疑惑,询问服务员,方知此“许愿灯”,乃彼“孔明灯”也。上前细看,只见柜台上放着高高一叠,每袋的包装上印着三个大字:许愿灯。还有几行放飞说明的小字。这是我第一次在商店见到出售孔明灯,且把它命名为“许愿灯”,使人不能不佩服商家的精明。是啊,许愿灯,又有谁的心中没有美好的祈盼呢?不管是老人孩子,男人女人,官人商人,雅人俗人,哪个没有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没有梦寐以求的愿望?想到头天晚上的那一对年轻男女,看样子像一对恋人,他们专程到广场放飞孔明灯,许下的愿望会是什么?爱情甜蜜,白头偕老?抑或是快些收获他们爱情的结晶,诞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小天使?不管是什么心愿,他们一定会心想事成的,因为他们的许愿灯飞得那么高,飞得是那么美妙动人,连我这个外人都看得如醉如痴了。

说起孔明灯的来历,还真没有探究过,似乎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许真的有个说道呢,暗含着某种寓意,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情感,就像放鞭炮吃粽子之类。回忆小时候村里放孔明灯,这风俗不知始于何时,也不知有什么寓意和寄托,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娱乐,将其赋予许愿的功能,不知是从诞生时就有的,还是商家的“臆造”?我倒愿意叫它“许愿灯”,很有一些浪漫色彩,契合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近几天,又发现很多人放飞许愿灯,也有集中起来一起放的,七八只许愿灯同时飘向天空,四散开来,红彤彤一片,就像一个又一个的梦幻聚集在一起,美妙无比,恍若仙境。这种情景,谁看了都忍不住会产生一种亲手放飞一只许愿灯的冲动。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盏温馨浪漫的“许愿灯”,都能亲手把她放飞到必须仰望的万里高空,然后在地面默默守候,直到梦想成真。

那么,如果是我,会许下一个什么心愿呢?想来想去,还是平安平凡平淡地活着吧,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啊!

星星离我们那么近

文/崔玉坤

轻纱似的微云萦绕在明亮的月亮四周,繁星随着微风闪烁。深蓝色的夜空映着月光甜甜地笑,满天星斗灿烂夺目。

在甘肃静宁的那个晚上,我看到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无法看见的银河。

随着新年的来临,一家人齐聚久别的乡下老家。三十晚上,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十二点的钟声一响,花炮四绽。花炮的响声持续了好一阵子,到一点多,四下里才真的一片寂静。

我和妹妹站在院子里看花炮绽放,商量好了一起熬夜,等到花炮不放了,一起放孔明灯,以求来年和顺。

午夜时分,没刮一点风,周围无声,正是放孔明灯的好时机。装好燃料,点燃后就痴痴地等,等手中的灯想用力上升的时候,撒开手,让它飞翔。

那盏蓝色的灯缓缓地步入夜空,许愿完毕,猛地抬头,看到的是灿若明灯的星空。

北边,七颗星星以勺状相连,我从来没见过天上的北斗七星竟是那么明亮!小熊星座栩栩如生,尾尖的北极星似乎与北斗相依相连……

“看呐!那是我的星座——射手啊!”“启明星好亮好亮!”我们七嘴八舌地嚷着,城市中看起来如此模糊的星星,现在离我们是那么近,那么亮……

回过神来,再看孔明灯。它飞得那么高,快撞上启明星了。

那盏孔明灯,带着我的梦,穿梭在这灿烂的星河中,来了一次星系之旅。

赐我力量的那盏明灯

文/黄湘红

前不久,一堂《家风家训》培训课触动了我,儿时关于母亲言传身教的几个片段忽然又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仿佛就在昨天。细细想来,其实这些故事从来没有远去,一路走来,它们一直在默默陪伴着我,只是生活中的琐碎,让我不经意地忽略了它们的存在。

母亲已年逾七旬,小时候因为外公早逝,外婆带着母亲几姊妹艰难地生活,受过不少欺负。直到解放后,外婆一家不仅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更是不再受人欺负了。那时还小的母亲不懂得多少大道理,只听大人们说是毛主席解放了全中国,所以她就在心底永远记住了毛主席,所以我老家就一直贴着毛主席的画像。

母亲非常尊师重教。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同村的一位老师经过我家门前,我以为他没看到我就没跟老师打招呼。“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看到老师连招呼也不打,长大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没良心的人……”被母亲发现后,她把我痛骂了一顿,还差点动手打我。我在家里排行最小,从小胆小害羞,母亲一直对我呵护有加,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她竟然如此生气,真的让我始料不及。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老师,哪怕是距离较远,也会上前打招呼。后来,听舅舅聊天才明白,原来母亲读过高小,读书的时候聪明好学,成绩很好,只是因为家里穷才不得不辍学,但那几年小学时光,让她体会到了教育和知识的重要性。

我家是“半边户”,父亲在单位上班,一个月才4天假,家里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靠母亲一人操劳,很缺劳力。我姐姐初中毕业后,要回家务农了,但母亲坚持要她去读卫校。哥哥初中毕业后,在家做了几年农活。有了帮手,母亲稍微轻松了一点,但听说非农户口的子弟可以报名读卫校的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到处借钱,花了5000元帮我哥哥买了非农户口。5000元对于我们家来说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父亲不吃不喝四年多的工资。直到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家里还是“超支”,不仅欠亲友的钱,还欠队上的钱。

母亲非常节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外婆摔跤后瘫痪了。母亲对外婆的感情分外深,我家和舅舅家距离很近,考虑到舅舅家更加困难,母亲就时不时到墟场买点荤菜做给外婆吃。有一次,母亲买了一整只猪脚来炖,每餐上好配料后端一碗送给外婆。虽然已经是秋天,但两天后猪脚还是有点变味,我们都劝她倒掉算了。母亲默默地捞出猪脚肉,用油炸香,“你们不吃,我吃”,“我们以前只有过年才有油豆腐吃,而且一块油豆腐还吃两三餐呢”,“三年困难时期,我们村里有两个小孩因为饥饿缺乏营养头发都掉光了”,“像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因为缺衣少食,天寒地冻我们都上山挖蕨根,做成糍粑填肚子”,听着母亲的唠叨,我们三姐弟都不约而同地把筷子伸向了那碗似乎变得香喷喷的猪脚。

用母亲的话说,这些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往事了,但我知道,其实就是这些“陈芝麻烂谷子”伴随了我的成长,它们,就是在我的人生中给我温暖赐我力量的那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