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起名的文章 / 起名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起名趣谈

文/陈慈林

儿媳怀孕后,为新生儿起名的事就早早列入了家庭重要议事日程,家庭“联席会议”郑重决议:起名重任全权委托老汉我执行。

起名这事,说简单了无非是在社会活动中区分你我他的代号;说复杂了,那简直就是项繁杂的系统工程。

中国人起名,基本格式是父(母)姓氏在前、本人名字在后,汉族名字一般由一至二字组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起名往往为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七八十年代后,起名更多寄托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如名字中常见财、富、元、宝等,女孩则以花、娟、玉、芳居多。也有人根据姓氏谐音起个吉祥如意的名字,如“于(鱼)得水”、“牛得草”、“马家骏”之类。港澳台地区流行星象学,孩子起名还得参考其生肖属相、五行构成,如缺水者用淼、缺木者用森、缺金者用鑫等等。

但中国常用汉字只有三四千,常见姓氏仅数百,人口却已超过14亿,起名时大家遵循的基本又是同一思路,姓名“撞车”自然在所难免。

九十年代以降,一些人以起个性化名字摆脱上述窘境,新华书店的朋友告诉我,一本极少有人问津的《康熙字典》,一度成为热销的起名“宝典”,有人从这部收载五六万汉字的字典中寻找平时难得一用、甚至难得一见的冷僻字作名字。如此一来,重名的概率确实大大降低,但麻烦也来了,很多时候会因电脑字库中找不到此字而给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烦恼。

也有人把父母双方姓氏组合成新复姓,有人起三个甚至更多字的名字;前些年鹰潭还有家长给孩子用英文字母“A”作名字,区分的目的虽然达到了,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姓名结构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我为孩子起名的基本原则是:尽量避免同名,便于他人识别、便于孩子今后工作生活;呼唤响亮,不用冷僻怪字,笔划越少越好、以便书写。因不能确定孩子性别,就起男孩、女孩名各一备用。

为给家人意外惊喜,仿照奥运会开幕式惯例,所起名字暂时保密。

媳妇十月怀胎、终于瓜熟蒂落,一名3300克男丁呱呱降世,老汉所起名字“一丁”写在出生证上,不算姓氏总共才三笔,蒙童也能识别。

有人质疑我起的名字文化含量太低,有人则誉为“大道至简”。我关心的则是此名是否已达到降低重名概率的目的。

起名

文/毛延锋

闲聊时,同事讨论到起名的事儿:一个怀孕4个月的同学准备为宝宝起名,两口子都姓李,有人建议将李字拆分,叫木子;有人建议简单一些就好,最后还是倾向若曦,貌似是某电视剧中女主角的名字吧。

人生一世,从呱呱坠地起就有了相伴一生的名字,且多半是有些寓意的。在父母那一代人中,建设、建国等等很多名字与当时的社会主旋律有关,饱含了长辈的殷切希望,非常讲究且大众化,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彰显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到我们这一辈人,名字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专挑一些难读或难懂的生僻或繁体字为名;有的则细分为乳名、小名、大名等等。就我的名字而言,不同人群的呼唤都有特定的称呼,家里人多称呼小名,朋友间多称呼名字,战友间姓前加个“老”字,同事间姓前加个“小”字……可谓一个名字有五花八门的称呼。

到我们儿女一辈,起名更是呈现潮流化的趋势。名字中含“梓”“沫”“涵”等潮流汉字,甚至有不少时下热播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名字。我女儿的名字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经过一大家子的讨论,最终决定在我和我媳妇的姓中间,加上一个“梓”字,就成了闺女的大名。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几乎每个家里人都能讲出一条非常深刻的寓意,且不带雷同的。

不管最终名字是传统、是潮流、是另类,都是代代人所传承的对子女的关爱和期望。孩子还未出生,便受到大家庭准备的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的人间真情浓缩于一个相伴一生的名字,之后的成人、成长、成功,不管在什么时刻,我们都会感到幸福无比。因为名字,让我们感到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