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秋千的文章 / 秋千的散文

2020/03/08好的文章

荡秋千

文/薛继民

秋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进入宫廷之中,令宫女们耍戏为乐,是宫中常见的游戏。后又传入民间,成为民间妇女们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荡秋千的妇女们飘然潇洒,犹如仙女腾云,恰似白鹤飞翔,使诗人们为之惊叹不已。“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女儿春月打油千,天宝宫中戏半仙”,“索重画板黄,女伴斗轻盈,俯视花梢下,高腾树杪平”等诗句,都生动描绘了女性荡秋千时的轻盈身姿和凌空飞翔的情景。

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等节日的一项传统习俗并流传至今。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我的家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土人情浓厚,明代作家李开先见到家乡的农村妇女荡秋千,感而赋诗一首,这就是《闲居集》中的《观秋千》诗,其序说:“清明日,高竖秋千数架,近村妇女欢聚其中,予以他事过之,感而赋诗:彩架傍长河,女郎笑且歌,身轻如过鸟,手捷类抛梭,村落人烟少,秋千名目多,从旁观者惧,仕路今何在”。这是农村妇女荡秋千的真实情景,也是家乡人在古代荡秋千的真实写照。

秋千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并逐渐成为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项游戏,或者说是一项体育运动,特别是高大的秋千,更能展示男性的意志和勇敢精神,高手在秋千上的潇洒动作,征服了秋千架下无数双眼睛,引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喝彩声。记忆中,每年的清明节前,好事的村民们就自发的组织起来,负责搭建起一个高十几米高的秋千架,并用绳子固定好,一个又稳固又高大的秋千就形成了。村民们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高高兴兴地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年清明,我以无限恋念的心情,回想起了儿时在家乡看荡秋千时难以忘怀的情景。

四月的春晨,节日的乡村,处处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晨风中飞翔的鸟儿,唱着婉转的歌儿,听起来,比往日更加悦耳动听;垂柳千万条细长的辫儿,随风跳着婀娜的舞姿,使人目明心爽,顿有清新之感。

柔和的阳光从崭新的瓦棱上斜射下来,照在几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今天是寒食,快去看打(荡)游(秋)千去!”几个小孩清脆的童音,旋上空中,随风飘荡在各家的院子里,寂静的街道上立即热闹起来,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欢欢喜喜奔向荡秋千的地方。谁不喜欢荡秋千呢?看荡秋千,谁又不喜欢呢?

“好!起来了,打(荡)的好!”人还没到,就传来阵阵热烈的喝采声。走到近前,只见一中年汉子正在秋千上独自飞翔。他就像空中飞翔的鸟儿一样,一会儿腾空而起,一会儿俯冲而下。秋千周围,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无数双眼睛紧盯着秋千架上的人,只见他双手攥着两根长绳,由后上方向前方摆时,身子使劲往下蹲,荡到最低点时,两腿蹬板朝前使劲并逐渐伸直,上身后仰,在荡到最高处的刹那间,双手把长绳往两边一抖(绳子顶端拴有铃铛),空中响起清脆的铃铛声,由前上方向后摆时,迅速蹲下身子,荡到最低点时,双臂向后上方提起,并逐渐蹬直双腿,形似弓形,往后使劲,在荡到最高处时,双手再把长绳往两边一抖,又响起清脆的铃铛声。以后重复上面的动作,秋千就会越荡越高。一看就是行家,荡秋千的老把式。随着秋千越荡越高,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四起。高手荡秋千,不仅高而且还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轻松自如,来回几下就荡得很高,几乎与地面平行,真可谓触目惊心。高手们荡秋千,看谁荡得最高,看谁把铃铛碰的最响,荡的最高最美的秋千高手很受乡亲们的赞扬。每荡到精彩处,人群里就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叫好声,与人们的欢笑声汇在一起,好不热闹。秋千越荡越高,我们的笑声越传越远。

荡秋千不单是娱乐活动,更是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一项体育活动。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锻炼身体和意志,培养勇敢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增添人的欢乐,使人精神愉快,连那些不会走路的孩子和年过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别人的搀扶下荡上几下,享受一下节日的欢乐,青少年男女和壮年人就更不用说了。

秋千又被一位青年理直气壮的抢到手,看来要大显身手的他没荡几下就让人们笑弯了腰。只见他身子往下一蹲——半蹲着,两脚朝前一蹬,由于使劲过猛,变成了朝天一蹬,引起人们一阵哄笑。可能有点紧张,往回荡的时候,两脚使劲不均匀,差点碰到秋千柱子上,又引起人们一阵哄笑,这样荡了几下,没有起色,人群里有人喊起来:“别打了,床底下放风筝——起不来了!”又是一阵热闹的笑声,青年只好红着脸不情愿的下来。

荡秋千,可以一个人荡,也可以两个人荡,在秋千上,他们花样繁多,千姿百态,看高手荡秋千,叫好声一片,看低手荡,都笑弯了腰,一个人荡时,荡久了,可以坐在踏板上休息,任其秋千自由飘荡,优美飘逸,也可以再站起来继续荡。两个人荡时,可以男女老少自由组合,可以两个人同时荡,也可以一个坐着一个站着荡,比如说两个大人或者两个小孩,或者大人带一个小孩,不管怎样,他们在秋千上的风采,肯定会让你笑的合不上嘴。

两个女孩子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把秋千抢到了手,看来要来个两人共舞。两人共舞要配合协调,使劲均匀。如果两个都会,荡得就比较高,如果一个会的带着一个不会的就荡不很高。现在两个女孩子努力往高处荡,而且姿势也可以,大人们也在下面使劲加油鼓掌鼓励着她们。秋千越荡越高。一个胆小的女孩突然吓哭了,大人们赶紧把她们放下来。胆子大的女孩指着她的额头说了声胆小鬼,又把胆小鬼逗笑了。大人们也被俩女孩的言行逗笑了,笑得前仰后合。村民们把所有的烦恼和不开心的事,随着秋千的摇荡,让他们飘向了天外,留在心中的是永久的欢笑。

就这样,人们轮流在欢呼声和叫好声中抢着荡秋千。他们有时一人独飞,有时两人共舞,有的飞得高,有的荡得低,高手各有绝招,低手千姿百态。人们兴奋得欢笑着,喊叫着,吵闹着。唤醒了沉睡的春天,喊出了内心的激情。抒发着对太平盛世的喜悦。

此景此情,跃入眼帘,至今挥之不去,回味无穷。

“寒食节”溯源话秋千

文/孙廷华

现在很多人将“祭扫”、“踏青”、“荡秋千”等活动归于清明节,这是有误的。二十四节气在秦汉年间确立,清明节在其中,它只是一个农事节,别无它意;而寒食节起源却在远古时代,称“祀火节”。这天,设供桌酹祭火神。这一天古人禁烟火,意味着让火神安歇赴宴。不动烟火的人们便吃冷食,故称“寒食日”。

祀火节这天不动烟火,因此许多供食必须在前一天烤煮完毕,以备用;祀火节次日,村村寨寨人们又分享供品,欢聚饮酒。故,“祀火节”活动实为三日。

春秋时期,介子推为拒绝接受晋文公的封赏而背着老母隐居山林,出走这天正是“祀火节”,且又是带着冷食离家。晋文公为纪念这位忠义之士,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至此,“寒食”正式成了节日之名。“祀火节”虽被代替了,但供桌酹祭的风俗并没改变,只是嬗变成了上坟祭祖。寒食节的前一天也有了为祖坟培土的内容。寒食节正是春暖花开之际,祭完祖坟的人们便开始采花剜菜、游逛风景,于是,逐渐演变成了“寒食节”的踏青活动。

古来寒食节很隆重,且游戏颇多,荡秋千是个流传很广泛的内容。为啥寒食节打秋千呢?有一说是让义士介子推的灵魂坐着秋千上天,但查无实据,只是传说而已。唐朝欧阳询主编《艺文类聚》中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只能以此说明秋千和寒食节的联系。这山戎是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属地在今北京市及周围地区。春秋时齐桓公带兵打败山戎后,将其国土划归燕国,此后秋千开始流传,后来成为皇宫内嫔妃的喜爱游戏。历代皇帝之所以都喜欢秋千,因为秋千含“千秋”之意,可意味江山千秋永固。

古来文豪们赞美秋千文章多多,宋代僧惠洪的《秋千》诗最受人喜爱:“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花报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读罢此诗,仿佛看到了一个盈盈含笑的汗颜美人戏秋千的场面。据传说,唐代皇帝李世民对嫔妃在绿荫中衣袖飘抖荡秋千的场面为之感叹,呼为“半仙之戏”。也是从唐朝开始,寒食节荡秋千在民间流行,深得大户人家那些被禁在闺房内读史书、练刺绣的千金小姐们的喜爱,她们像出笼的小鸟一样在秋千上翩翩起舞,往日的孤独、郁闷得以宣泄。故而,秋千又称之“释闺闷”的游戏。

秋千在民间盛行后,双人荡秋千便不避男女,因而使不少妙龄青年借此袒露出爱慕之意,秋千又成为姻缘的传媒工具。流传的情歌有“……姊妹艳装争奇丽,倩郎抛索送秋千”、“……燕子双双飞上天,我和阿哥打秋千……”等等。

我的儿童时代,寒食节打秋千热闹非凡,记忆中村头那个秋千好像插到了天上。那个秋千是两个高高的叉形上面放上了一根铁管子,两条长长的铁链的铁环分别系在铁管和踏板上,秋千荡起来的时候,因摩擦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好像在欢唱歌儿。小伙子们为了得到姑娘们的青睐,纷纷拿出架势驱驾秋千风声呼呼。俺胡同里打秋千最好的要数狗蛋子,他双手紧扣铁索,荡到高处后两腿弯曲又用力伸直,有力的驱动使秋千摆度越来越大,弧形能超过一百八十度。因此,大闺女、小媳妇们都爱和狗蛋子打秋千。通过打秋千,俊丫头三妮子和狗蛋子好上了,因为他家穷,三妮子的爹却死活不愿意。结果两人在山林里偷偷“装了窑”,逼得家里就范了。

打秋千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又每时每刻充满了惊险。因而,村上人称打秋千是玩“三悬”(三悬:骑马、坐船、打秋千)。因打秋千,有人摔断了胳膊,也有人跌破了脸。最惨的当数后街的大琴子,打秋千时那布条做的腰带断了,因那时穷,男女都没有裤头穿,结果露了光腚。人虽然只是摔破了点皮肉,可还没过门婆家说啥也不要她了。最后她远嫁到了北乡里,且再也没回过娘家。

惊险也好,出丑也罢,丝毫改变不了人们对打秋千的兴趣,那时候家家户户门前都拴上绳子、放上蒲墩,这就是让儿童们玩耍的小秋千。

时过境迁,往事如烟。现在的寒食节已经不再忌火,离了打秋千,寒食节也已经渐行渐暗。唯有寒食节踏青和祭扫活动还在继续,也被人们说成了清明节踏青、扫墓。那么,这其中的变故是什么呢?其一,是两个节日相连而被混淆;其二则是现代人说的名人效应。唐代诗人杜牧写了“清明时节雨纷纷……”的佳作,后被人人皆知,使清明节名气大放光彩,而寒食节名气则逐渐衰败。于是,寒食节的踏青活动内容便被次日的“清明节”冒名顶替了。

清明时节忆秋千

文/泉韵

又是一年清明节,天气晴好,没有杜牧诗中的“雨纷纷”,出嫁的女儿们按照习俗,在忙完夫家祭祖的仪式后,纷纷赶回娘家探亲了。

在村口,我遇见了童年的玩伴,用现在的话叫“闺蜜”——金玲。20年前,她考入北京的某学院,后来成了最早的“北漂”一族,在京都发展得不错,现在是有正经户口的北京人了。一阵久违的亲热后,我发现她手里拎着根粗长的绳子甩来甩去的,就问她要干吗。她悻悻地说,本想找棵大树吊个秋千给女儿玩,可是转了大半个村子也没找到棵中意的树。

我哂笑她都什么时代了,还吊秋千。她很认真地解释说想让女儿体验一下自己童年蹴秋千的快乐。一句话犹如启动了心扉的按钮,我孩提时代和秋千有关的许多鲜活的记忆霎时间被唤醒了,它们像欢唱的江水瞬间涌出了闸门。

小时候的清明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愉快而明朗的,没有丝毫“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清。我们头上插着用彩纸扎成的鲜艳的花朵,手里握着用胭脂染红的鸡蛋或者鸭蛋,口袋里揣着用面做成的玲珑俊俏的小燕子,呼朋引伴地去蹴秋千。那时候几乎家家门前都有树,槐树、榆树、梧桐树随处可见,清明节这天,每户人家都会在门口的树上给孩子吊个秋千,想来也是有讲究的。

当年,我家门口没有树,父亲就在门框的横梁上给我拴了一个小秋千,底部还特地安上了一块小踏板,防止坐着硌屁股。于是我就像个知了猴一样攀在秋千架上玩得不亦乐乎,以至于过完节了也不让拆。一向依宠我的父亲就干脆在院子里立起两根树桩,绑上横木,给我吊了个很结实的秋千,一年到头随意玩。这个在村里独一无二的固定秋千,给我吸引来了许多玩伴,金玲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我喜欢玩秋千,可是向来胆小,不敢荡高。每次玩的时候,都不许别人推送,蹴起来后任凭秋千自己由快渐慢地摆动;有时也会玩点别的花样,以两脚为中心原地转圈,把秋千绳子拧成一个大大的麻花,然后翘起脚来,那秋千就会像陀螺一般快速地旋转起来,我乐悠悠地享受着这种晕乎乎的感觉。

清明节的时候,伙伴们常常招呼我去荡那些刚吊好的大秋千——凡是娶了新媳妇的人家都会吊,选的是很高很粗的树杈,用的是很长很结实的绳子,荡起来像天女下凡。大姑娘小媳妇们没有丝毫“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的优雅,也没有“和羞走”的羞涩,争先恐后地抢着秋千,一些小伙子也跟着凑热闹,他们几下就晃到屋檐高,嘻嘻哈哈地玩得很疯。我们这些小孩子会瞅准大人休息的空当,爬上秋千架过过瘾。我心甘情愿地做那个负责推送的活儿,仰着脸看着她们在空中那飘飘欲仙的样子,还真有点羡慕。那回向来大胆的金玲鼓动我打一个试试,并且自告奋勇和我一块打——她负责用腿蹴,我只管站好就行。我硬着头皮和金玲两个面对面两腿交叉地站在了秋千的踏板上。在被别人推起来后,金玲就蹴起秋千来,屈腿、蹲身、直立、蹬踏板,动作娴熟;我两手紧紧抓住绳子,两脚牢牢地踩住踏板,生怕掉下去。起初,我俩荡得还不算高,优哉游哉的,感觉挺美,身体也放松了许多。一个小媳妇看到我们荡得太费劲,就好心好意地用力推了几下踏板,好家伙,秋千忽忽悠悠地升高了,风呼呼地掠过我的脸颊,上面的秋千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可能要断绳了吧?,一种巨大的恐惧霎时抓住了我。我只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心咚咚地似乎想从嗓子眼里蹦出来,就大声央告着:别推了,我要下去!可是金玲正在兴头上,一边说没事,一边照旧蹴着踏板。天哪!我悔得肠子都哆嗦了,头开始发晕、眼开始发花,两腿越来越软,手也快拽不住绳子了,终于带着哭腔喊起来:快停下来呀!金玲看了一眼我惨白的小脸,立马兴趣全无,惊慌地嚷着:快!快帮俺停下!下面的大人一看我俩的熊包样,就哈哈笑着帮我们把住了秋千。我逃命似的从秋千上跳了下来,从此,对大秋千的兴趣戛然而止。

由是,院子里的小秋千像忠实的老黄牛伴随了我整个童年,后来实在晃不动了,才被父亲拆掉了;我和伙伴们也在读书岁月中渐渐长大,一一飞出了村庄;村子进行了统一规划,建房、修路,那些成材的大树也在不知不觉中被伐光了。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村民们住上了现代化的新房,门口要停放各类车辆,没有人再在房前屋后种树了,即便有,也只是观赏型的龙爪槐、白玉兰之类,那是挂不住秋千的,再说,村子里也没有谁去想吊秋千的事了。

几个孩子向我们奔来,她们头上没有戴那种色彩艳丽的纸花——现在早就没人卖了;她们也不知道清明节这天要蹴秋千——家里人根本没给吊;她们有说有笑地踩着轮滑从我们眼前飞驰而去。

金玲若有所思地摇头了,我想她惆怅的不仅仅是没有秋千可蹴,还有那种悄然消失了的乡村的味道吧。是呀,秋千去哪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