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贵客网 > 文学百科 > 好的文章 > 正文

关于又闻的文章 / 又闻的散文

2020/03/06好的文章

又闻桂花香

文/吴丽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日子,校园里的桂花也热闹地开放了。漫步校园,不时有清香袭来,和着一份欣喜盈满全身至心灵。

初闻桂花香,是在学生时代——读大专的校园里。学校位于荆州古城,是一所有着75岁校龄的名校,尽管她不够年轻、不够现代,却是我们心目中的大花园。校园里花的品种,那可真叫一个多!迎春花、兰花、桃花、铃兰、牵牛花、菊花、腊梅等等,还有好些花,我根本叫不出名字来,一年到头,这些花儿按季节如期开放,让整个校园天天都不缺少美。

记得那时候,赏花是女生们的最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女生们带上薄薄的席子和自己喜爱的书籍,三五成群地坐在花坛边的草地上静静阅读,但又经不住花的诱惑,于是便拿出相机,使劲地拍个够。每逢新叶婆娑、绿树成荫之时,我们谁都不会选择走出校门溜达,校园里有花的地方都成了我们的地盘。

尤其是每年的九月,那一排排桂花树下的草地上,总是座无虚席,在葱绿柔软的草地上,我们或坐或躺,举头仰望,那一簇簇金黄的小花将桂树装扮得格外漂亮。深吸一口气,令人神清气爽,我们尽情沐浴在幽幽的暗香里,好不开心。

桂树的叶子繁茂、四季常青,可供观赏。桂花的作用也有很多,可以泡茶、做菜、入药,具有镇静止痛、通气健胃的作用。桂花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维生素。于是,诸多与桂花有关的美食如桂花汤圆、桂花糕、桂花茶、桂花酒便成为了很多人的最爱。

周末,我们往往带着大塑料袋,将那些被风吹落在地的桂花统统捡起,拿到宿舍里冲洗干净,然后悉心晒干,再烧上一大壶开水,将晒干的桂花放入开水中,便可以品尝到自制的醇香的桂花茶了,这时满屋子都会飘散着桂花的清香。五六个闺中密友纷纷聚拢来,叽叽喳喳说着体己话,三五分钟就将一大壶桂花茶一饮而尽。然后,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舒畅地开怀大笑。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我已从教十余年,我永远清晰地记得那醇香扑鼻的桂花茶。每当桂花开放的季节,也总会想起学生时代那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梦里又闻嫣油香

文/鞠雪敏

嫣油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一种小野果,植株不高,果子圆圆的,大小与黄豆仿佛。果子没成熟时绿而硬,不能吃,成熟了以后黑而软,味道非常甜,里面有微小的子儿。嫣油大多生长在路边、草丛、田地里,每到秋季株上的果实逐步成熟。据说这种小浆果对视力保护作用非常明显,长期食用会对近视有所改善。

其实嫣油在地里与野草一样是被锄掉的对象,只不过因其有甜甜的果实,备受大人孩子喜欢,故而被有些细心的农民锄下留情给保留了下来。待其成熟后,田间劳作的大人午间收工回家,手中往往就多了几支成熟度高的嫣油枝,上面挂满了一嘟噜一串的紫黑色嫣油,那准是家里有等着分享甜果的孩子。进门后,孩子们争相围上去,拣着熟了的吃,吃的手上、嘴角都是黑汁。果子太小太少,往往解不了馋,孩子们就嚷着让大人下次多带回些。当时,我就是嘴馋孩子其中的一个。

记得七岁那年随母亲到地里拾棉花,腰上系个围兜,将摘了的白胖棉花扔进去,待围兜满了,再倒进一个大袋子里。摘棉花可不是个轻快活儿,手指指甲下面皮肤,被磨出了很多倒刺,腰也酸痛,更可气的是好多棉花上还沾有细碎的干叶子,你得一点一点地将其摘下来,免得送棉花时人家挑毛病,给你打个低价钱。摘了不一会儿,我就待在原地不动,两眼只顾着寻找嫣油去了,怎奈密密的棉花丛中,很难发现嫣油的影子,直到母亲喊了声“快过来,这儿有一大棵!”我才打起精神,扒拉着从棉花棵中跑过去。好大一株嫣油啊,真是惊喜,一嘟噜一嘟噜珍珠似地黑豆豆,挂得满满当当。赶紧撸一把塞进嘴里,又甜又香。为了逃避干活,这颗嫣油成了我的挡箭牌,干脆坐下来,一粒一粒地品味起来。等母亲拾到地头发现我不见了,遂喊起来,我这才擦擦嘴,离开只剩下绿果的的嫣油棵,继续干活,就这样干干停停,不时发现惊喜也不时借机偷懒。那个年头,嫣油可诱使我干了不少的活儿,拜玉米、割豆子、拾棉花等,只要有嫣油的地方就有我劳动农活的力量源泉。

除了嫣油,地里还有种可吃的野果叫“姑娘”,薄薄的皮,黄黄的果,味道比嫣油香但不如嫣幽甜度大。“姑娘”现在市场上有卖的,只是嫣油似乎绝迹了,就连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也不认识它了。现在地里都打上了除草剂,别说嫣油、“姑娘”了,就连杂草也难得寻上几棵。现今市场上各种或名贵或普通的水果,种类齐全,味道不一,只是很难再寻得一种水果能与嫣油那黑色的的小浆果里迸溅出的粗犷浓郁的果汁味道比美,嫣油的幽香也唯有在魂牵梦绕的记忆里才能再回味了。

八月又闻玉米香

文/王文静

一进八月,暑气渐少,转眼之间就到了立秋。“立秋到,玉米香”,一进菜市场,一下子就被卖新鲜玉米的摊位吸引,脚步直奔只有乡下才有的农用车旁。

满满的一车胖玉米:青嫩、可爱,清香扑鼻而来,诱人靠近。用手捧起、层层剥开,一排排饱满、金黄的玉米粒,看着都那么亲切。恍惚间,我又回到了故乡小村,回到了金秋八月,处处充满玉米馨香的乡村时光。

小村外,出村,再穿过乡村公路,曲折的羊肠小路,两侧成片的青纱帐。挺拔葱绿的玉米棵,中间窜长出一到两个又大又长的玉米棒子。在这些玉米大棒子将熟未熟时候,是最吸引村里孩子们目光的地方,煮玉米和烤玉米会让小孩子馋得直流口水。

记得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欢背着个柳编筐,成群结队地下地,编足了理由,说什么去给家里的猪呀、羊呀、拉车的小毛驴呀去割草,其实割草不过是个由头,掰玉米回家烧着吃、煮着吃那才是真的。母亲管教得我们姐妹很严厉,每次出门都大声吆喝:“筐里的草一根不能少,棒子只许掰咱自己家地里的!要是掰了人家地里,让我这当妈的知道了,打折你们的腿!”

我们姐妹筐里的嫩玉米从来没有藏过掖过,清清白白地露在草筐外面,回家告诉母亲,临近渠口比较隐藏的地方有多少空棒秸,我和姐姐就掰了多少个大棒子。母亲把我们掰来的嫩玉米足足地煮了一锅,熟玉米的香气顺着锅沿的缝隙飘逸而出,馋得一旁等着吃玉米的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捞出了锅,顾不得烫手烫嘴,拿起一棒就张口啃,那青嫩、香甜的玉米真好吃,黄色汁液顺嘴流。

每次捧起母亲煮熟的嫩玉米,都会听到她厉害的大嗓门:“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最踏实,最香甜,我这辈子都要你们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二姐姐,还自创用竹签扎在玉米芯里,双手举着在灶膛便火苗上烤,玉米粒烤到金黄金黄的。那真是美味,外焦里嫩,比煮熟的好吃多了,吃了第一口,还想吃第二口。

日子过得真快呀,我们姐妹的孩子都到了当年我们吃煮玉米的年纪。依然住在乡下的父母,总是记得在八月的立秋前后的那几天,进城把自家地里将熟未熟的胖玉米装满袋子送来,临走时忘不了提醒也给左右邻居、同事朋友送上几个。

从乡下到城里,一路走来,有苦有甜,有悲有欢。即便真正地走出了家乡的那片庄稼地,内心深处依然深深藏着故乡的味道。八月玉米香,记忆中从未走远。每年的这个季节,它都会从鼻尖迁至很远,从繁杂城市到故乡原野,从眼前到儿时少年,当然还有母亲那大嗓门的谆谆教诲。